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84588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作者:谢家凤 刘健玲 邓小梅 张锦英【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对产科DIC的认识。方法对13例产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DIC患者均有明确的诱因,重度胎盘早剥3例,产后大出血8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症1例、羊水栓塞1例。经综合治疗,13例产科DIC病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结论早期明确DIC诊断,及时去除病因,早期合理使用肝素,及时补充新鲜血、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2、产科DIC;肝素;凝血因子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产科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的中间环节,其结果可导致广泛出血、溶血、组织细胞缺血、坏死、多脏器功能障碍[1]。其发病急,病情凶险,母婴死亡率高,如能重视原发病,及早正确诊断,可降低发生率及死亡率。现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抢救的1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1至2008年1月本院住院分娩总数8431人,发生DIC13例,发生率为1.54‰。13例患者年龄23~35岁,孕周35~41+3周,初产妇8例,经产妇5例
3、。其中重度胎盘早剥3例,产后大出血8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症1例、羊水栓塞1例。3例发生在产前,10例发生在产后。5 1.2诊断标准[2]采用1999年第6届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的诊断DIC的标准,要求下列3项以上异常:①血小板降低,<100×109或进行性下降;②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③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或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mg/L,或血浆中纤维蛋白裂解产物(D-二聚体)阳性;④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APTT延长10s以上
4、或缩短5s以上;⑤纤溶酶原减低。 1.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13例患者均有阴道或子宫腔流出大量不凝血,质稀薄,色鲜红,出血量为1500~4500ml,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10例出现伤口及针眼渗血,3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和血尿,1例经产妇在点滴催产素的过程中,当宫口开大2cm时,胎膜自破,破膜的瞬间出现紫绀、呼吸困难、抽搐、昏迷及休克血压,诊断为急性羊水栓塞。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肺、肾、肝等器官功能损害。所有患者实验室检查全部符合DIC的诊断标准。 1.4治疗5明确诊断后,建立多条静脉通道,一方面积极治疗原发病,一方面
5、补充有效血容量、输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抗休克、纠酸,改善微循环及应用抗纤溶药物。对胎盘早剥及重度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症患者,尽快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对因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大出血及时应用宫缩剂(催产素、米索前列醇、欣母沛),效果不佳的话及时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或行宫腔塞纱或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急性羊水栓塞患者,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同时,在发病早期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同时尽快在产房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产后出血不止则行子宫切除术。本组13例患者,有2例(1例重型胎盘早剥,1例急性羊水栓塞)因出血无法控制,及时果断行了
6、子宫切除术。 2结果 13例DIC患者全部抢救成功,无孕产妇死亡。子宫切除2例。围生儿13例,存活11例,死胎2例。 3讨论 3.1早期诊断产科DIC诱因中以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产后大出血等最为多见。因此,对此类患者要提高警惕,加强监护。临床实践中体会到:DIC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时,实验室检查则以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较早出现,然后凝血系列才出现异常。故对高危患者要特别注意监测血小板。 3.2治疗①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的来源,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3]。产科DIC病情凶险,
7、但病因较明确,要抓紧时间,解决分娩问题,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不能迅速终止妊娠者应及时行剖宫产,对于无法控制的出血则果断地切除子宫,使病情很快得到改善,即使在休克状态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行剖宫产或子宫切除。本院2例产后仍大量出血者,经各种止血方法处理无效,果断行子宫切除制止了出血,挽救了患者的生命;②补充凝血因子,在产科DIC中尤为重要。消耗性低凝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适当时机,补充新鲜血和冰冻血浆除补充血容量还能补充DIC时消耗的多种凝血因子,当出血不止,纤维蛋白原下降至1.5g/L时可输纤维蛋白原,止血效果较好;③5肝素的应用:肝素
8、的应用一直有争议,关键在于肝素应用时机的掌握。要结合DIC的诱发疾病和发展阶段而定。有作者报道,小剂量肝素在DIC早期应用有防止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消耗,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含量恢复正常,阻滞DIC向低凝期转化[3]。但临床上发现DI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