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70476
大小:12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1
《致远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政治(选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致远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政治(选修)满分:120分时间:100分钟命题:王守军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下列关于哲学和生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生活需要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②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③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④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
2、的学说C.哲学是对万事万物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下列说法属于世界观的是A.物价上涨和下跌B.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C.世界是物质的D.按客观规律办事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促进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C.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D.世界观就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世界观5.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句话说明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与意识的辩
3、证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问题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89.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指①可知论与不可知论②物质和意识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10.“无中生
4、有”、“指鹿为马”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它们共同体现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具体形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1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
5、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3.右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A.物是观念的集合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C.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D.天不变、道亦不变14.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A.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B.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C.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D.哲学推动时代的发展15.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A.实践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
6、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B.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德国古典哲学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8A.与时俱进B.求真务实C.实事求是D.为人民服务19.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的物质性。A.自然界B.人类社会C.意识D.世界20.辩证唯物主义
7、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能为人的意识所创造C.世界万事万物的总和D.客观实在性是其唯一特性21.“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世界是运动的B.运动是有规律的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22.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B.吾心便是宇宙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我思故我在23.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对此正确理解是A.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B.否认相对静止,夸大绝对运动C.
8、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4.下列属于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