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60068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1
《试析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 论文摘要: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据国家所下达的一系列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体地位,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模式。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对建立健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论文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定位
2、 专业学位教育自2009年走上全日制培养的轨道,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总规模,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调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并计划从2011年开始以每年递增10%的趋势迅猛发展,到2015年要达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50%,最终达到专业型与学术型的比例为7∶3。国家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一系列文件的下达,说明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成为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必须批判性借鉴吸收我国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借鉴外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3、研究生培养的先进合理的因素,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要,确立适合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既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的终点,它制约着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因此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对于建立健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才能依据此培养目标确定应采取怎样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课程理论家泰勒认为,制定课程目标要考虑三个因素:其一是学习者本身。即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对学习者本身进行研究,确定经过教学后
4、在学习者身上引起哪些行为变化。其二是社会需要或校外生活。即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考虑学习者的生活和职业需要。其三是学科的性质、体系和功能,即应考虑学科课程活动能实现哪些目标。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1.身心发展已经成熟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年龄大多在23岁以上,相对于本专科学生而言,研究生的身心发展都已达到成熟程度,具备了进入更高层次学习所必需的专业基础、能力素质、心理准备。他们的知识水平、智能水平、自我意识水平都已超
5、过大学本科生。他们有顽强的学习毅力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拥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来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本科阶段已经接受过为期四年的专业学习与锻炼,并且在参加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考试的时候,更加全面深入地习得教育学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们普遍拥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在专业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建树。3 二、社会对基础教育教师的独特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6、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质量与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基础教育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技能的专业训练,有些教师虽满腹经纶,却不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教学形式、方法单一,毫无特色,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教学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教育教师来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内在规律 专业学位是作为学术性学位的补充和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是它专业学位的三个基本特性。全日制教育硕士设置的目的
7、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较强的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与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应用,以解决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从培养目标讲,专业学位获得者的基本素质是在行中求知,以实践为基础去贯穿理论,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基于以上分析和自身对教师教学专业素质发展的理解,我们主张把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教学专家或教育家。那么教学专家或者说教育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我们认为应以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反
8、思性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等培养为主要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即指教师由非专业人员向专业人员发展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等。叶澜教授在对已有研究归纳的基础上认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只有三类:第一类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第二类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第三类认为以上两种涵义兼而有之。这里所说的培养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主动适应职业要求,通过教师群体的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