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10例临床分析

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10例临床分析

ID:15136031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10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10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10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10例临床分析_第4页
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10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10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儿童重症多形性红斑1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重症多形性红斑的临床认识,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儿童重症多形红斑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加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10例患儿均有重症多形性红斑的典型临床表现,黏膜受累较重,治疗10d后皮疹结痂,无色素沉着。结论早期甲基强的松龙的冲击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以提高重症多形性红斑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关键词】重症性多形红斑/药物疗法;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应用;儿童多形性红斑又名多形渗出性红斑,是一组累及皮肤和黏膜,表现为红斑、丘疹和水疱等皮肤黏膜损害的急性、自

2、限性且常复发的疾病。而重症多形性红斑较少发病且较少复发,易被误诊,现将本科自200001~200810收治的10例重症患儿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本院儿科病房收治10例重症多形性红斑患儿中男4例,女6例;年龄4~12岁,平均6.5岁;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10例患儿均突然发病,发烧同时伴发皮疹,发病前4例有明确服药史,2例服用苯妥英钠,1例服用复方大青叶合剂,1例服用中药。10例患儿中除服用中药的患儿既往有青霉素及解热止痛药物的过敏史以外,均无明确过敏史。其中3例患儿有轻重不等的湿疹病史。10例患儿均否认有家族性遗传病史。  1.2临床表现10例患儿均

3、有发热,体温37.5~40.0℃,发热持续时间3~10d,全身症状重,均伴皮疹。2例出疹1d后发热,2例发热1~3d后出疹,6例发热的同时出疹。皮疹呈多形性,早期为红色斑疹、丘疹,对称分布于手背、足背、前臂及小腿伸面、面及颈两侧,呈渐进性,由四肢末端向上发展。斑丘疹的中央出现水疱,或因溢血而形成瘀斑。3例患儿出现疱疹,破裂后形成溃疡,有剧烈痛感及烧灼感。10例均有口腔黏膜的损害,表现为口唇、舌、颊黏膜起水疱和糜烂,上覆血痂,有出血及溃疡形成,发生疼痛和吞咽困难。10例均有眼睑及黏膜充血,糜烂及淡黄色分泌物及假膜形成。6例患儿并发尿道、外阴黏膜损害,造成排尿困难及疼痛。2例并发肺炎。 

4、 1.3实验室资料10例患儿均做血常规及血沉检测,其中7例白细胞数目增高,3例减少,10例均有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6例做支原体抗体检查4例阳性,10例患儿均做生化及电解质检测,其中5例电解质紊乱,4例肝功能异常,5例心肌酶异常。  1.4治疗方法5  1.4.1一般治疗加强口腔、黏膜、眼部护理,保证营养,加强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选择致敏性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1.4.2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10例患儿确诊后均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剂量为2~4mg/kg,连用3~5d,皮疹减轻后减激素,1周后将激素静脉减停,改用口服强的松15~20mg治疗,均在1个月内停用

5、激素。  1.4.3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所有患儿均在激素治疗的同时,应用丙种球蛋白,剂量为400mg/kg,连用3~5d。  1.5预后与转归10例患儿均在1~5d内体温降至正常,并无新发皮疹,3~5d后皮疹减轻,7~10d皮疹结痂,痂皮脱落,不留色素沉着,无瘢痕形成,住院时间10~20d。1例患儿1个月后复发,1例患儿遗留干眼症,1例患儿有视力损害。  2讨论  重型多形性红斑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多形皮肤黏膜损害和不同程度的内脏器官功能损害。重症红斑的皮损炎症反应重,以水肿性红斑、水疱、大疱性损害为主,损害甚易糜烂结痂5,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并以口腔周围为著。黏膜常广泛性严重受累

6、,包括唇、口腔、鼻、咽、眼、尿道、肛门、呼吸道等处黏膜,出现大疱、糜烂出血或溃疡。全身症状严重,短期内可进入衰竭状态。并发症最常见者为眼损害,包括严重性卡他性或脓性结合膜炎、角膜穿孔、前色素层炎或全眼球炎,10%可失明。若内脏受累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病死率5%~15%,主要死于肺部炎症与肾功能衰竭。重症型病程约3~6周[1]。  本病病因未全明,但与多种因素相关:①与单纯疱疹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有直接关联;②与组织胞浆菌、腺病毒、EB病毒等感染偶有关联;③在药物因素中以磺胺,特别是长效磺胺常为重症型的致病因素,其他如青霉素、巴比妥类、苯妥英钠亦可引发;④此外,多形性红斑亦可与肿瘤、结缔组织

7、病等伴发。  发病机制未全明。研究示为一种或多种因素引起的Ⅲ型超敏反应所致。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黏膜,或其他组织的小血管内皮细胞下方,结合补体,引起血管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血浆渗出,细胞成分集聚以及脱粒作用,引起真皮水肿,表皮坏死,导致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风团或大疱性多形态损害。基本病理为全身性血管炎的表现,除皮肤受累外,可广泛累及心、肺、肾等内脏器官。本组资料患儿的内脏损害程度较轻,无致死性功能损害,但有报道因并发支气管肺炎、肠黏膜溃疡出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