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睑下垂手术治疗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睑下垂手术治疗概况【关键词】上睑下垂手术治疗上睑下垂(ptosis)是由于提上睑肌(动眼神经支配)和Müller肌(颈交感神经支配)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致使一侧或双侧的上睑明显低于正常位置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临床上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上睑下垂两大类,且以先天性上睑下垂多见。当患者自然睁眼平视时,轻者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超过3mm,中等程度下垂遮盖角膜1/2,重度下垂者超过角膜1/2或遮盖全部角膜[1]。患者视物时往往会利用额肌的过度收缩提拉上睑或以仰头姿势视物,久之可形成额部皱纹增加,眉毛上抬等畸形,直接影响正
2、常的视功能和美观,一般患者要求手术治疗的愿望很迫切。目前治疗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包括各种改良术式)有很多种,从手术方法是否符合生理特点的角度看,首选的应该是提上睑肌缩短和前徙或肌腱折叠等方法,次选直接或间接利用额肌力量。但从近年来国内的临床报道来看,对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选择,均是根据医生自己的经验和患者病情,即就诊患者的提上睑肌肌力和上睑下垂的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的。现将近年来国内治疗上睑下垂的术式方法综述如下。 缩短提上睑肌矫治上睑下垂的方法12 加强提上睑肌力量的方法有缩短术和折叠术两种。提上睑
3、肌缩短术是通过缩短提上睑肌以增强提上睑肌的力量而提高上睑的。因此,提上睑肌肌力越好,术后效果越佳。由于肌力不同,肌肉的缩短量也不同。常规缩短量一般遵循下列原则:缩短提上睑肌按1∶4或1∶5计算,即提高1mm上睑,需缩短4~5mm的提上睑肌。以上的缩短量各家所列并不相同,但都比较接近。马稚玲[2]等利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29例,采用经皮肤-睑结膜入路提上睑肌缩短术,并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观察,随访一个月,除2例矫正不足外,余均获得良好效果。范西宁[3]利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4、30例,分别在局麻下行经皮肤面的提上睑肌缩短术,术后均获满意效果。认为经皮肤面的提上睑肌缩短术术野暴露好,可最大限度的充分游离提上睑肌,且年龄小,肌肉弹性好,矫正度数大,可以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确实、可行。赵凯[4]采用改进的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治上睑下垂28例,此改进的术式与常规术式不同之处在于增加分离提上睑肌腱膜的长度(22mm)和宽度(1612mm),腱膜在睑板上固定4对缝线,以增加其牢固度。术后3~4月进行随访,成功率为94.59%。认为术后的睑缘高度易保持在上方角膜缘,弧度与健侧对称,不易形成
5、眼角畸形,能较好提高矫治效果。王雅从[5]用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正上睑下垂120例,采用结膜面及皮肤面切口的联合手术方法进行提上睑肌缩短,术后1年随访。手术治愈率为92.19%,有效率为99.22%。与提上睑缩短相比,提上睑肌折叠术具有符合生理要求、疗效可靠、睑功能恢复良好、瞬间自然等优点,而且因术中不需分离提上睑肌后面、不剪开其侧角、不切除肌肉,具有手术简便,时间短,对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等优点。李慧[6]利用提上睑肌折叠术联合额肌力悬吊术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40例,选择重睑切口,分离皮下及眼轮匝肌至睑
6、板前筋膜,暴露睑板上缘,再潜行分离皮下组织至上方眶隔,暴露提上睑肌腱膜的手术方法。随访1~3年,结果完全矫正60眼(88.23%),基本矫正8眼(12.77%)。结论是提上睑肌折叠术联合额肌悬吊术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的疗效满意。宋云红[7]采用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治疗老年腱膜性上睑下垂34例,结果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1.5年,远期效果满意者占96.72%,轻度欠矫占3.28%。认为提上睑肌折叠术是治疗不同程度老年性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有效方法。 采用额肌瓣悬吊术缝合固定上睑板 一般认为额肌活动幅度812mm以
7、上,如果额肌一侧麻痹,则容易导致两侧不对称,影响美观[8]。由于额肌组织瓣具有神经支配和血供,依靠额肌力量可保持额肌收缩功能。有报道,采用额肌瓣悬吊术,术后上睑活动持久、可靠[9],适合于各种中度以上上睑下垂,对单侧上睑下垂尤其适合。吴大华等[10]利用额肌瓣悬吊术矫治重度上睑下垂76例,方法是局麻后于上睑重睑皱褶处切开皮肤,剪除切口下唇的一条眼轮匝肌以暴露睑板。然后于眶上缘眉弓处作一长约15~20 mm的辅助切口,于两切口之间的眼轮匝肌下作隧道。在辅助切口处直视下夹持额肌,沿额肌上端横形剪断宽约15 mm
8、,分别在皮下与额肌间及骨膜与额肌间钝性分离以游离额肌,于其两侧向上作扇形剪开制成额肌瓣,向下牵引此瓣缝合于睑板上1/3处,间断缝合重睑切口及辅助切口。术后观察5月~6年,结果全部矫正满意。认为额肌瓣悬吊术矫治重度上睑下垂方法简单,符合生理功能,手术成功率高,效果良好。高淑水[11]也利用同样的术式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46例,方法是在距上睑3~4mm皮肤切口,向上潜行剥离至眉弓1 cm,在上睑眉弓皮肤下与骨膜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