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交通伤48例急救体会

严重交通伤48例急救体会

ID:15118470

大小:27.5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严重交通伤48例急救体会_第1页
严重交通伤48例急救体会_第2页
严重交通伤48例急救体会_第3页
严重交通伤48例急救体会_第4页
严重交通伤48例急救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严重交通伤48例急救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严重交通伤48例急救体会【摘要】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早期救治严重交通伤患者的规范医疗行为。方法: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8例严重交通伤患者早期急救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48例患者经过正确规范的急救治疗,救治成功率达75%。结论:①基层医院是交通伤患者的一线救治阵地,早期正确、及时、规范、有序的急救措施,能显著降低严重交通伤患者的死亡率,并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为后续救治提供有利的条件;②全面训练创伤专业化急救人才是创伤急救和治疗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根本措施。【关键词】交通伤 急救 规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且机动车交通事故

2、伤情严重,复杂多变[1]。常为多发伤或多部位伤,创伤重,死亡率高。本文对我院2005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48例严重交通伤患者的救治情况做分析总结,以便提高对交通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以严重交通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516)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6例,年龄18岁~57岁,平均34岁。损伤部位:以颅脑伤为主13例,胸部伤为主4例,腹部伤为主8例,脊柱、骨盆伤为主6例,四肢伤为主17例。1.2方法1.2.1院前急救48例患者有36例由我院出车接回急诊科,12例伤后平均4h转入我科。36例患者现场主要急救措施有:深静

3、脉穿刺置管快速补液30例,气管插管2例,胸外心肺复苏术5例,伤口加压包扎止血28例,骨折端简易外固定16例。急救半径在20km内,以现场作简单常规处理后,快速将患者送至医院为原则。1.2.2院内急救本组病例入急诊科抢救室内实施进一步急救。主要措施有:胸外电击除颤5例,气管插管或切开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5例,胸腔闭式引流3例,清创缝合关闭伤口3例,并有30例患者在30min~6h内实施了确定性手术治疗。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反复做全身检查,配合一些如B超、X线、血气分析、螺旋CT、诊断性穿刺等特殊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制定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52结果本组48例,抢救成功

4、36例,成功率为75%;死亡12例,死亡率为25%,在现场及转运途中死亡6例,抢救室死亡1例,手术室死亡3例,重症监护室死亡2例。死亡原因早期多为重症颅脑损伤,多发性骨折和(或)内脏大血管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创伤性心跳、呼吸骤停。后期以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为主。3讨论3.1本组创伤患者全部属于重症创伤范畴,损伤范围广,病情危重。这就要求急救人员掌握全面的医科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术,抓住重点,快速有序地进行抢救。实践中,我们认为按“ABCDEF”的程序进行全身的系统性检查和相应的急救处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A(airway):气道,指呼吸道是否通畅。B(breat

5、hing):呼吸,指有无胸部损伤影响呼吸功能。C(circulation):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周围循环血量和大出血的判断,二是对心泵功能的估计。D(disability):神经系统障碍,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脊柱脊髓损伤的判断,二是对颅脑损伤的估计。E(exposure):暴露,上述工作程序完成后应充分暴露患者全身,检查和发现除上述部位以外的脏器损伤。F(fracture):骨折,四肢骨折的判断[2]。3.25交通伤患者受伤机制复杂,在忙而有序的处理中,首先要详细分析受伤机制,预见可能产生的损伤,反复检查,动态观察,寻找某些隐蔽的致命伤或严重的内脏损伤,特

6、别是骨盆骨折,需警惕盆腔腹膜后血肿的发生。对休克患者检查时要放宽尺度,加照颈椎X片,因颈椎损伤易合并脊髓损伤。若有严重的胸肺损伤和休克,要进行积极的呼吸管理,争分夺秒地维持伤者呼吸循环功能。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特别是活动性出血未控制的患者,现多主张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我们在临床救治中与文亮[3]的看法一致,认为立即行确定性手术救治是早期复苏的根本措施,创伤后最初的液体复苏中液体的种类并不重要,仅给予一定量的液体,既防止重要器官缺血,又防止出血加重就足够了,然后患者需要什么液体就给予什么液体,尤其是全血、血浆或进行成份输血。本组患者中有30例于伤后实施确定

7、性手术,比例占62.5%,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了保证。3.3医院面对院前急救任务日益加重的现实,按照急诊医学新的理念,固定急诊外科医师,培养院前急救队伍,规范抢救程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仍沿用“急诊科只做分诊和简单处理,以各专科为后备,各科室相互协调配合”的模式,在实际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弊病,比如时间延误、重复检查、推诿病人、急诊医师专业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等,全面训练创伤专业化队伍是创伤急救和治疗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参考文献】5  [1]高劲谋,都定元,李邦春,等.946例多发交通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中华创伤杂志,2000,16:569~570.

8、[2]赵定麟主编.现代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