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06934
大小:28.0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1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毛泽东传1893--1949》笔记——从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变化感受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近代史文献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第一版一前记二思想的萌芽三思想的洗礼四后记附:听秦老师近代史小感(总字数:6720)一前记:我从三月下旬开始阅读这本厚厚的《毛泽东传1893——1949》,之所以选择这本传记,是因为在我看来纵观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是一个必须提及并且需要深入了解的人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的一生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变化最为关键的时期,而他个人也为推动中国历
2、史的前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同时,我也深知这一次的品读传记,并不是要从一个崇拜者的角度来膜拜这位“神”,而是将他从神坛请下,以阅读一个纯粹的历史人物的角度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见识到最最真实的毛泽东,在感受他的平凡与伟大同时,更重要的是以他为基准点了解那段历史,这其中我选择了五四运动前后的青年毛泽东为主要讨论对象,努力在头脑中还原那段特殊历史的原貌,并且希望给自己以激励,给其他人以借鉴。二思想的萌芽:从“石三伢子”到“师范生”和我预想的差不多,传记一开始总是喜欢从传说异事说起,本书第一节“出乡关”从引来凤
3、凰起舞的韶乐讲起,介绍了毛泽东的祖先——明朝开国军人毛太华,作为他的二十几代传人,到了他这一辈,由于父亲的善于经营,家境已比一般庄稼人稍好一些,属于走上坡路的农民。由于家中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母亲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在一座观音庙中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并取了“石三伢子”这个乳名。可以说毛泽东的童年与一般的农民子弟并无两样,严厉的父亲,慈祥善良的母亲,包办的婚姻,可以说在当时与他境遇相同的人不在少数。全套的农活,各式的家务培养了他山区孩子特有的吃苦耐劳,勤快朴素的品格。如果说非要找出些许区别于其
4、他孩子的地方,那可能就是他的叛逆,敢于反抗的的个性,这种性格最早体现在十三岁那年,毛泽东与父亲发生强烈争执后,声称要投塘自尽,多亏母亲的从中调解,风波才得以平息;另一件事就是十四岁那年的抗婚,对比自己大四岁的罗氏,毛泽东是无论如何也不认可的。书中说:“父亲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毛罗氏作为毛泽东的原配写进毛氏家谱”,真不知道这一次石三伢子又运用了什么样的法子,似乎封建束缚并没有太多干涉到毛泽东的生活,也许这也就造就了他“不惧强权”,“对自己不认同的事坚决反抗”的个性。我想说,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少有的,
5、因为在我看来,那个时候农村孩子大多数都会屈从于自己的长辈,重复祖祖辈辈的活计,传宗接代,生儿育女,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女,这样的场景在大多数书本中以及影视剧中都有体现,即使少有的反抗者也得不到好的结果,诸如《梁祝》中的梁山伯或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所以说,“石三伢子”这位农村少年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但是单单拥有这样的反抗精神是不够的,就像不怕老虎的牛犊终究逃不掉被捕杀的命运,他需要知识来武装自己。所以对他而言,第一次人生转折应该是十七岁那年的外出求学。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及那首著名的诗
6、“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对于十七岁的毛泽东而言,“成名”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种求学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甚至令我们这些大学生汗颜。在当时,距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讲授新学,也就是所谓的洋学,在这里,毛泽东所能接触到的不仅仅有《四书五经》,孔孟这一类的传统典籍,更有许多自然学科,这对毛泽东的思想启蒙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在这里他还能接收到更多来自社会变动的消息,以及活跃在改革舞台上的新思想,这对于一个三观还未明确的十七岁少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一
7、个县立小学堂就可以开讲新学,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中国已经在维新运动的变法冲击下渐渐地从封建的阴影下伸出试探的触角。改革变法,改良社会的种子已在一批批有志青年的心中撒下,这种思维上细微的变化虽然看似微小,但却足以引发后来中国一系列重大变革,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中国已然被绑定在时代这个不断前进的巨大车轮上,跟随时代的脚步展开新的一页,所以说,新中国的建立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顺应时代的历史必然呢?如果毛泽东只是在少年时接受了一些新学的教育,思维得以开阔。想必还不至于使他走上人民民主的革命道路
8、上。对于贫苦百姓现状的时刻关心,对于国家时局动态与兴衰变故的关注,以及那份青年人对自身价值的追寻与探索似乎才一点点促成了他身上这份心忧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表哥借给他的那本《新民丛报》合订本上第六节处,我们能够看到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好早的政治论断:“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