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转变社jcq会救助制jcq度的

价值转变社jcq会救助制jcq度的

ID:15079611

大小:8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1

价值转变社jcq会救助制jcq度的_第1页
价值转变社jcq会救助制jcq度的_第2页
价值转变社jcq会救助制jcq度的_第3页
价值转变社jcq会救助制jcq度的_第4页
价值转变社jcq会救助制jcq度的_第5页
资源描述:

《价值转变社jcq会救助制jcq度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转变  一、社会救助的传统价值  建国以后,我国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救助的传统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主要体现在社会救助的传统价值上。  (一)贫困观上的个体主义。关于贫困原因的理论,有两个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主义贫困观,即个人对自己的贫穷负责;二是结构贫困观,即贫困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个体主义贫困观在西方颇为流行,早在19世纪,英国的斯宾塞就主张,为防止穷人产生社会依赖心理,保护穷人的自尊心,社会福利应采取自助和每个人对自己福利负责

2、的个人主义取向。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认为“既然自由的市场机制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机会,那么不能获取这种机会的责任只能在于个人而不在于政府管理者”。个体主义贫困观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改良主义者的强烈回应,卫伯夫妇(Beatrice&SidelneyWebb)等费边主义者主张,贫困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政府应当对贫困问题进行干预。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为维护社会公平,国家对公民的福利应当承担某种责任,应当“透过就业、教育和文化机会的平等使阶级之间的冲突削弱,将资源的再分配同公民享有福利的‘社会权利

3、’加以结合,使福利国家成为一种扩大公民权范围的手段”。8  在我国,个体主义贫困观一直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勤劳自立、勤俭持家,一个人的贫与富完全是自己的事或家庭的事,所以尊老养老、慈幼扶幼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认同,也是家庭成员的基本社会责任。直到今天,这种个体主义贫困观仍有相当的市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依然深入人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仍然是人们教育子女的常用警言。李强教授主持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该调查表明,69.1%的被调查者认为贫困是穷人

4、自己造成的,22.4%的人认为贫困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另有8.5%的人表示不知道。  建国后的法律规定体现并强化了上述个体主义贫困观。有负担能力的兄、姊,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抚养的义务(第23条)。法律不但规定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互有扶养义务,而且规定了祖孙之间、兄弟姊妹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有扶养义务。这就意味着家庭成员只有在家庭(而且是大家庭)彻底破产时,才有可能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帮助,特别是国家的帮助。这些法律规定极大地强化了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使“同舟共济”、“相依为命”成为

5、中国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救助理念上的施恩思想。中华民族有扶危济困的传统。我国古代从政府到民间都有一些扶贫济困的措施,影响比较大的是汉宣帝所设的“常平仓”。常平仓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粮食储备仓库,用来平抑粮价,救济百姓,即常持其平。后来还出现了“义仓”和“社仓”,前者受官府监督,后者由民间自行管理,目的都是遇荒年救济灾民。国民党统治时期,全国各县乡普设积谷仓,每年推陈出新,以备不时之需。  尽管各代都有一些救济措施,但这些措施多是临时性的慈善之举,与现代意义的社会救助制度相去甚远。慈善的性质是什么呢?慈,本指

6、父母的爱,引申为怜爱之意。善,指善良和友好。所以慈善就是关心人做好事。又“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故行善者施舍的物是附有恩情的,即慈善活动在施舍物的同时也在施恩。8  实际上,施恩论是个体主义贫困观的逻辑发展,并且两者在我国的法律上也遥相呼应。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1975年第二部宪法中第27条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7、,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1978年第三部宪法中第50条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生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逐步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等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据此,劳动者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非劳动者则无此权利,那么非劳动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的帮助只能理解为“接受施舍”。  (三)行为取向上的特殊主义。政府作为社会救助的行动者对行动的途径必然要做出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社会救助的任务很重,新的社会

8、救助制度在社会救助的实施中也开始建立。经过40多年的曲折发展,到90年代初我国形成了以临时救助为主、定期定量救助为辅的社会救助体制,其主要内容是孤寡病残救助和城乡贫困户救助。1991年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共9400万人,其中得到定期定量救助的只有396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社会救助经费总计19.5亿元,对9400万贫困人口而言,平均每人仅21元。可见,我国社会救助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