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路径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路径探析

ID:15067999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路径探析_第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路径探析_第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路径探析_第3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路径探析_第4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路径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路径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路径探析  摘要:从理性灌输与感性引导的辩证结合、整体把握与部分细构的辩证结合、主客体互动共行的辩证结合、理论认知与实践认知的辩证结合等四个方面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的方法原则进行分析论述,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提供探析路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28-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列主义、毛泽

2、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为指导,“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这门课程重在为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人生、理想、信念、道德、民主、法制和纪律等方面的内涵实质提供科学路径,也是深化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学习课程,是“一门可以触及大学生心灵,影响和改变大学生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学科。”[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与现实的关注,该课程特定的目标要求、课程内容的特殊地位、课程育人化人的

3、鲜明特征,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考验和挑战尤为凸显。为此,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益,达到教学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打破和摆脱现有的教学手段不多、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听课兴趣不浓、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现状,也应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追求,是我们探索有效方法,改革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的目标和方向。  一、理性灌输与感性引导的辩证结合  方法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桥梁和手段。在改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遵循课程目标、课程内涵以及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坚持教学方法的辩证法,正确

4、处理好理性灌输与感性引导、主体与客体互动共行、理论廓清与实践认识在教学中的科学运用,是我们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应掌握的技能走向。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时,老师常常会遇到如何正确处理大与小的问题,即把大道理讲清,把小道理讲实、把理论讲透,把事实讲明白的问题,也就是辩证运用理性灌输与感性引导的教学方法。  理论灌输即对具有抽象理论内涵的概念和范畴,需要授课者从学理意义、理论演进、学术视角等路向,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归纳演绎,把理论的元意义说清,把内涵说宽说细说明。但目前,在思想道德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有部分老师把这门课程定位为普及课,

5、让大家看懂就行,甚至叫大家读一遍书既可,而对一些诸如爱国主义、道德、集体主义等概念,不能学理意义和理论深度加以解读,担心讲深了,学生听不懂,同时也缺乏自信,因此,大道理永远是大道理,高不可攀,成为“圣理”,没有被受教育者内化、接受,更毋宁说外化与践行了。同时在一些基本的常识观点上,授课者又缺乏感性引导的技巧、新意和新奇,让普通变得不普通,让平凡化为神奇,降低了教学的吸引力,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注重理性灌输与感性引导的辩证教学,注重大道理、大问题的深度剖析、深入讲解,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问题意识、理论意识,真正把大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6、,这是上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重要节点。比如,讲授爱国主义的定义,就应该涉及民族心理和国家心理的问题,而民族心理需要做更进一步剖析和分析,为什么人、群体和某一社会具体特定的民族心理,其演变的路径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等等,只有把这些讲清楚了,才会使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的定义有理论层次上的认识。又比如说“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的问题,如果从学理深度论述和剖析,属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范围。需要教育者深入梳理、归纳二者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和论述二者一致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让受教育者切实弄清为何一致性,理由在何处,

7、道理在何处,科学性在何处。缺乏信服和深度的肤浅认识是对理性认识和方法的掌握不足,其结果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度和接收度。为此,在教学中,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理性灌输与感性引导的辩证结合、二者兼顾并用;在日常教学与研究中,注重深化理论研究和学习,深度掌握理论来源于脉络,提升知识内涵,锤炼自身素质和水平。  二、主客体互动共行的辩证结合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般来说,我们把教育者即教师作为主体,受教育者即学生作为客体。充分认识主客体在教育环节中的特定地位、作用,特别是打破二者严格界线,使二者的相融相通和互动,促进双方的教育过程良性共行,是

8、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正如建构主义学派指出的那样“知识不是现存的、孤立的、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是认识主体通过新旧经验与人际的互动,由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创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