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14三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1、我们可以从、、、、、等方面来描述天气。2、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环境来进行的。3、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的风力应该是。4、在天气符号下填写它们所表达的含义。5、根据温度的读法或写法进行转换。37摄氏度写作0摄氏度写作零下5摄氏度写作4℃读作12℃读作35℃读作6、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有、、、、、六个部分。7、是植物的繁殖器官。8、取一株有茎、叶的植物,插入红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导管都变
2、红了,说明茎有的功能。9、有、和水,种子才能萌发。10、平常我们主要用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而、、、也是人体的观察器官。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腐殖质是由()变成的。A、泥土B、动植物遗体C、塑料袋2、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中发挥作用的是()。A、蜗牛B、蚂蚁C、蚯蚓3、能保护家乡土壤的活动是()。A、挖土烧砖B、植树造林C、过量喷洒农药4、下列物质中()能溶解在水中。 A、粉笔灰B、面粉C、味精5、狗在夏天伸舌头是因为()。 A、想吃东西B、散热C、想喝水6、测量水温时观测温度计的角度应是()A、从上往下看B、视线于
3、温度计持平C、从下往上看7、原来浮起的马铃薯,使用那种方法可以使它下沉。()A、加盐B、加清水C、加糖8、下类哪种物质不是混合物。()11A、酱油B、黑芝麻糊C、可乐D、黄豆9、动物、植物死亡后变成土壤中的()。A、腐殖质B、黏土C、沙10、茎处于植物的中央部位,它承担着()的作用。A、吸收水分B、吸收养料C、运输水分和养料三、连线题(18分)1、把器材与用其观测的内容用线连起来。2、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用线连起来。11温度计风速湿度计降水量雨量器风向风向标空气的湿度风力计温度西红柿根甘薯茎马铃薯种子花生果实11四、判断题(
4、每题2分,共20分)1、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肥料。()2、所有的土壤都适合庄稼生长。()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4、任何物质在土壤中都能变成腐殖质。()5、花开了,就会结出果实。()6、种子需要水才能发芽,把种子完全泡在水里,发芽速度会更快。()7、有些植物的种子是可口的食物,有些植物的种子不能吃。()8、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9、花粉落在雄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10、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器、气压计、温度计。()五、实验题:10分(请你想一个办法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实验材料:
5、实验方法: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一、填空。1、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有根、________、叶、______、______、种子六个部分;________是植物的繁殖器官。3、我们可以从气温、湿度、降水量、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描述天气。4、37摄氏度写作________、零下5摄氏度写作________、4°C读作________、35°C读作________、12°C读作_____________。5、平常我们主要用____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而鼻子、嘴巴、耳朵和手也是人体的观察器官。6、我国古代计量时
6、间的仪器主要有________和漏刻。7、像石头、水、空气这样的物体,我们分别称它们为固体、_______和_______。118、按土壤中所含沙和黏土的多少,我们可以把土壤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腐烂的植物的遗体,统称为___________.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须肥料,___________越多,土壤越肥沃。10、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1、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活动中会破坏土壤。12、今天天气最高温度是20度,写作__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最低温度零下1度,写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13、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适宜的_________。14、种子里的“植物宝宝”叫做____,种子的其他部分都是它的“_____”。15、我们把盐和花生混合,它们的混合前后的_______没有改变,_________改变了。16、雨量器是用来_______的仪器。它主要由_______及_______组成。
8、17、我们常用的温度计它的单位是,用表示。18、人体的正常体温是。19、是植物的繁殖器官。20、37摄氏度写作,零下5摄氏度写作。21、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和。22、为了知道同学们一百米跑步速度,体育老师一般要使用进行测量。23、珠穆朗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