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ID:15046352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_第1页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_第2页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_第3页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_第4页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志书检索按标题按内容返回《史志06.5(第19期)》封页上一节下一节《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黄启权    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屏山东南麓创建冶城。清林枫《榕城考古略》称“当今在诸鼓岭以南,城隍庙以北”。那里,今鼓楼区的大部分地方都在江河海域中。正如明代诗人王恭在《冶城怀古》诗中所述:“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立晋安郡,今福州是晋安郡的郡冶所在。

2、首任郡守严高因嫌故城太隘,向屏山正南择新址修建子城。这时,福州城的南端开始沿伸至虎节门(今虎节路)。子城城内为官吏士卒所居,城外则为居民区和商业经济区。宋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由于晋安郡的人口激增,这时许多中原南来的贵族、士人已聚居在子城南门虎节门外的护城河以南。宋淳熙《三山志》“子城坊巷”载:“循城山虎节之东,曰东街。”“循城出虎节之西,曰西街。旧有西总门;出其南,小巷经纬三。”当

3、时的虎节门外大濠又名大航桥河,它的航运已十分繁忙。宋《闽中记》云:“前桥河,晋严高开,舟楫往来,因名大航。”可见,其时这里确已逐渐形成了居民区。经过530年的发展,到9世纪初,唐元和年间,今“三坊七巷”南侧的安泰河沿桂枝里已有上规模的民居,而且由于里人陈去疾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中了进士,桂枝里也因而得名。  唐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需要,大规模地修筑唐罗城,其南门叫利涉门,已扩至安泰河沿。这样,就把大航桥以南原来已经形成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括入了城内。罗城的分区布局仍以大

4、航桥河为界,政治中心和王孙贵族的府第居于城北,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安排在城南;而且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为衙署,城南中轴两旁分段围筑高墙,构成严整的坊巷。这和唐代都城长安的城市布局是一致的。《三山志》“罗、夹城坊巷”的条目中已逐一记载了今“三坊七巷”里的三坊七巷;而且连“后街”的地名也都有了。这就说明,至唐末,古福州“三坊七巷”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审知拓建夹城。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知州钱昱增筑外城。由于城池的不断扩建,“三坊七巷”逐渐处于城市的中心。与此同

5、时,许多历史名人,如:黄璞、陈烈、陈襄、郑穆、余深、陆蕴、陆藻、郑性之等都先后在此营宅,甚至代代相传。宋代,“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成片聚居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砌筑坚固的府城。“三坊七巷”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中叶至晚清,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现存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大都形成于这个时期。而且,清道光年间,在林枫《榕城考古略》“巷中坊巷第二”中,正式出现了“俗有三坊七巷之名”一词。同一时期,文人刘心香则将“三坊七巷”入诗:“三坊七巷记旧游,晚凉声唱买花柔。”民国初,

6、著名诗人陈衍的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更便得“三坊七巷”脍炙人口。  从表面上看,福州历史上坊巷的定名多与竖立牌坊相关,所以,坊也可以理解为竖有牌坊的街巷。过去“三坊”的旧名大多就都是巷,后因竖立牌坊,才改为坊:同样的,“七巷”原来也多数名“坊”或“坊巷”。诸如:杨桥巷古为登俊坊,郎官巷古为郎官坊,塔巷古为修文坊、兴文坊、文兴坊,安民巷古为锡类坊、元台育德坊,宫巷古为聚英坊,等等,都因巷内或巷口所立的牌坊而名。然而,从内部的原因探寻,“三坊七巷”则与历代城垣规划的原则相关,即:中心布局

7、原则、对称布局原则、方块居住原则、市场固定原则和街道分割原则;特别是生活住居与市场分割的原则,体现得格外分明。遵循这些原则,经过先民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使“三坊七巷”成为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颗灿烂明珠。  第一,“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见证。它保留着自唐末、五代以来古街区的规划,反映福州这座古城千余年来的城垣变化和历史发展。诸如:晋中原板荡,八姓入闽,黄氏始辟黄巷。唐天宝间,杨桥巷始创双抛桥,闽山建保福寺;黄巢农民军入榕,在黄巷灭炬而过,在安民巷口出示安民布告。五代梁王审知绍越开闽,

8、在塔巷建育王塔院,陈金凤居宫苑里。宋太平兴国间吴越纳士归宋,宋初经济文化繁荣,“海滨四先生”陈襄、陈烈、郑穆等传播理学;闽山境建闽山庙,祀卓佑之。元福建行省官高兴兴修水利,建造西关水闸。明嘉靖间张经抗倭东南战功第一;弘治间民间织造艺人林洪改机;隆武政权建都福京,于宫巷设大理寺。清初福州经学兴起,经学家辈出,陈寿祺等居三坊七巷。五口通商后沈葆桢、梁鸣谦等掀起船政风云;戊戌变法中严复、林旭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名标青史。清末民国初教育改革,陈宝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