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044667
大小:3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1
《增强农发行员工凝聚力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增强农发行员工凝聚力的实践与思考 凝聚力是一种向心情感,是粘合剂,是各项工作和谐的结果。凝聚力的大小,对一个组织的效率、利益、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三大挑战 考验凝聚员工的粘合力 “发乎于心,践之于行”。凝聚力的本质是同心同德,目标一致,干劲高昂。但回顾农发行的过去,农发行恩施州分行在凝聚力建设上曾面临三个挑战: (一)业务萎缩挑战员工信心。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信心对于凝聚人心的重要性。恩施州农发行成立之初,主要办理政策性收储贷款和农业开发性贷款两大业务,员工
2、信心满怀,自觉地凝聚在上级行和本行党委周围。1998年下半年以后,国务院决定将开发性贷款等业务从农发行划出,农发行的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成为事实上的粮棉油收购银行。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农发行的粮棉油贷款业务日益萎缩,由此引发了农发行去留问题的争论,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到2004年业务扩展之前,该行贷款余额仅6.91亿元,比成立初期的8.36亿元减少了1.45亿元,很多员工据此发出了“农发行的旗子到底还能打多久?”的疑问,由于看不到农发行的发展前景,员工情绪不稳,行内人心涣散。 (二)人
3、员流失挑战员工忠心。 员工的正常流动可以增加企业活力,激励人才竞争,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同时,农发行员工的过度流失,忠诚度的下降,又会给经营发展战略、企业形象造成较大的损失。近10年来,该行共有8人自愿离开农发行。他们流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因素看,他们认为跳槽是一种正常现象,是自我价值提升的一个过程;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付出与所得是否对等,是否受到器重与尊敬,是否有机会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等等,假如在工作中,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不满情绪,产生流失的动机。从单位因素看,农发行用人制度的不完善
4、、薪酬缺乏竞争力及绩效考核体系不规范,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单一。从外部因素看,从该行流出的员工,有5人进入新设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说明股份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核心员工的大量需求,为农发行员工其流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岗员工看到流失者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或因流出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时,在岗人员就会人心思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凝聚力也必将下降。 (三)环境偏差挑战员工耐心。 内外环境是影响单位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地理交通环境差。恩施州位于湖北西部,与重庆、湖南接壤。在“两路”开通之前,交通极不便利,州内
5、各县市之间来往时间一般在3小时以上,到省会武汉至少11小时。由此导致州内的人才留不住,外面的人才不愿来。二是工作生活环境差。恩施州农发行成立初期,营业办公用房主要是从农行划转的,位置偏僻,房屋陈旧,识别形象不统一,门窗、门头招牌等设施老化、失修,或是由于营业场所狭小,各种设施欠缺,许多工作的开展如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等受到制约。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员工感到压抑,在得不到疏导的情况下,就会牢骚满腹,对布置的工作就有了抵触情绪。三是经济环境差。恩施州是农业大州、工业小州、财政穷州。农发行业务规模在全省相对较小,建行以来,特
6、别是实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以来,贷款余额长期在5、6亿元左右徘徊,在业务大行面前,员工自感低人一等。四是经营发展环境差。自农发行成立以来,经营业务范围和职能历经多次调整,导致了有些员工对本行的经营宗旨和政策目标认识模糊。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农发行工作来看,存在着不协调、不对等的地方。过去农发行信贷支农作用不突出,州县两级行领导要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政府和财政部门,争取市县财政补贴的到位,使得农发行在地方党政和社会中的地位偏低。 增强“三感” 结好凝聚员工的“同心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7、。如今在全行基本形成的“心齐、气顺、劲足、风正、实干”的工作局面,与我行立足民族山区行实际,不断增强员工成就感、归属感、责任感,始终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是分不开的。 (一)坚持“三个发展”,增强员工成就感。 秦始皇看着天下一统的版图,成就感油然而生;农民摸着收获的稻谷,成就感也会写在脸上。每个人的成就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产生凝聚力、愿意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一是坚持业务发展。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以来,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发展形势为农发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全行上下抢抓机遇,在快速稳健的发展中赢得了业务的有效发展,
8、到2013年6月末实现了贷款规模突破40亿元目标,得到了上级领导、地方党政、社会各界、主流媒体等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让每一位农发行员工挺起了胸膛、顶直了腰杆,充满自信,更加自豪,成就感在全行弥漫。以往对农发行生存发展的疑虑消失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更多的是对加快发展的渴望。二是坚持人的发展。在发展中高度重视员工的主体性作用,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