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040560
大小:83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1
《苏州同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会址城设计及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州同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会址城市设计及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苏州市规划编制信息中心2017年10月9一、项目背景及概况:1、项目背景:2016年6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能源安全战略:“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苏州已经连续两年举办“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此背景下,同里依托自身优势,发展能源小镇。根据《同里镇新能源小镇建设发展规划》,同里镇将着力打造“一会两地”的特色小镇,即力争成为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永久会址、新能源利用与古镇旅游宜居的协同示范地、“制造业+”——新能源技术基地,将构建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输配智能化、能源消费高效化、生活方式低碳化、新能
2、源发展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小镇,规划方案已在10月14日由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牵头召集召开的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机构、国家可再生能源所等组成的技术评审会上获得通过。规划提出了承前启后,两极带动,“软”“硬”结合、协同提升的发展策略,提出新能源生产、消费端结合的发展模式,欲将同里能源小镇建设成为:国内首个以新能源应用示范为引领,以相关研发、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为支撑,注重新能源技术先进,外观精致婉约与建筑风格相协调的特色能源小镇,探索能源变革驱动城市全面发展的创新道路。为了超前做好能源小镇整体发展的引导,也为更好地指导一期启动区的建设,开发区建设局已经组织编制了《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永久会址
3、概念规划》,对地段功能布局提出了初步构想,并对电力公司及启动区350亩用地范围,提出了概念设计方案。日前,为了深入研讨同里新能源小镇建设方案,落实项目需求,开发区建设局决定开展“苏州同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会址城市设计及建筑方案征集”活动。为保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本次规划设计工作采用公开征集的方式,通过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落实上一轮概念规划所确定的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并着重在空间结构形态、地区形象、景观意向和开发运作模式等方面,广泛征集有创意、有特色的发展理念,寻求能促使该地区转型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与思路。2、基地概况:9城市设计范围建筑设计
4、范围启动区本次规划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即地块城市设计和启动区建筑设计方案。详见附图。城市设计范围:以同里能源小镇整体为研究规划范围:北至周松线,东、南至同里湖,东至湘楼村,总规划面积89公顷。启动区建筑设计范围:怀熙岛,23.3公顷,350亩。以能源变革论坛永久会址为触媒,带动一期开发。基地内东侧以现状农田、林地为主,西侧怀熙岛区域多为鱼塘,生态环境优良,道路体系尚待完善。二、主要内容:(一)、城市设计(89公顷)主要内容1、目标定位为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利民惠民的新能源小镇,展现小镇的古韵新风。在现状资源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发掘基地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环境特征、传统文化、空间
5、形态、空间肌理、功能业态、景观资源等,结合地块城市设计,融入电力公司对新能源小镇的建设思路、构想,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的系统要求,协调基地与同里古镇的关系。根据上位规划的要求、拟建项目的功能和业态需求以及周边交通、景观要素等现状条件,针对能源小镇的塑造提出城市设计的目标定位。92、空间结构依据城市形态整体格局与空间结构的塑造要求,满足能源小镇与同里古镇的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等功能性配套需求,考虑同里湖的生态基底条件,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关系,优化基地空间结构。3、交通组织深化上位规划确定的路网体系,对同周大道、环湖东路等规划道路的流线组织、断面形式、出入口设计提出要求的规划引导;同
6、时衔接苏州规划轨道交通4号线站点,合理组织各类交通流线和停车设施。深化既有的慢行通道的设计,组织和优化环湖的慢行系统、游览线路等公共活动通道的联接,打造宜人的慢行环境。确定慢行通道的位置、空中连廊和地下通道的宽度、标高及建筑预留接口要求。4、景观与风貌系统参考4A级景区的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同里湖乃至同里古镇的景观优势,对基地景观节点、标志、廊道、路径、界面、特色地段等要素分别进行梳理,制定能够体现景区滨湖生态景观风貌特征的整体结构和详细的控制引导要求。5、公共空间系统结合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公共设施等资源,布局基地公共空间系统,明确广场、街道、公园绿地、滨水空间等重要开敞空间的位
7、置、范围和功能,提出详细的控制引导要求。依据基地公众行为特征和需求,对商业设施、旅游景点、地下公共空间等公共活动场所提出控制原则和建设要求。确定建筑后退用地红线中作为开放空间的范围,提出其与相邻建筑或开放空间的整合要求。6、建筑群体与建筑风貌根据城市文化传承、景观塑造、容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基地的建筑肌理、高度、体量、风格及色彩,体现中国气势、江南风格、苏州元素。建筑布局形成合理的群体组合关系,营造怡人的空间尺度及符合公众审美的空间秩序。对街道、滨水地带等重要城市界面的建筑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