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76386
大小:1.18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31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讲义:专题十三 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网络构建][名师点拨]资源开发、调配和生态环境问题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资源开发背景——资源开发、资源调配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思路,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源开发、调配的条件,二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复习过程中应结合诸如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西气东输等具体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治理的过程,总结出该类问题复习的一般思路和答题模板,并灵活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年份读设问知考向2017(全国文综Ⅱ,36(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
2、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全国文综Ⅱ,36(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全国文综Ⅱ,36(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全国文综Ⅱ,36(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2016(全国文综Ⅱ,36(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全国文综Ⅲ,36(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全国文综Ⅲ,37(2))说明瓜州建设大
3、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核心点一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结合复习线索,巩固核心知识3.水土流失问题(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2)一般治理措施4.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
4、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3)具体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④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
5、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方法技巧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2)根据区域来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区域特征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荒漠化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
6、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2.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2016·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
7、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
8、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