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70578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1
《乡镇精准脱贫典型做法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乡镇精准脱贫典型做法总结XX镇多措并举助力精准脱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对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报告也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对建卡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因学、因病、因残、缺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等致贫原因比例最高,而因病、因残、缺劳动
2、力是贫困人口无法抗拒的外部致贫原因,仅靠其自身能力是无法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的。对于这部分因病因残又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需要认真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兜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条民生底线,在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让贫困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时,要全面不打折扣地落实低保、优抚、救助等扶贫兜底政策,为广大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提供享受民生幸福的社会保障底线。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贫困人口既是脱贫攻坚的帮扶对象,又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何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脱贫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3、。扶贫先扶志,扶贫需扶智,脱贫要靠技,为此,黑溪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积极掌握主动性,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线,以“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志”为主题,通过提升贫困人口教育技能,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立更生脱贫的意识和观念,用内生动力支撑贫困人口脱贫。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把脱贫攻坚视为自己脱贫致富的奋斗事业,自立自信,实现贫困人口从“被动脱贫”向“自我脱贫”的角色转变,让摆脱贫困的气魄与力量成为贫困群众最大的财富,不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脱贫内生发展能力
4、。同步推进“美丽中国”和脱贫攻坚工程。脱贫攻坚工程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凝聚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扎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大任务,也是新时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美丽中国”建设进行高效联动,融合两者的项目建设任务、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与农村面貌改善,有利于增强乡村建设发展的协调性,加速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
5、程。大力发展贫困村“互联网+扶贫产业”。本月来,黑溪镇连续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工作,创新使用“互联网+中国社会扶贫网”形式,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贫困户多元需求和社会爱心资源精准对接的公益性网络平台。镇扶贫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成立信息管理员队伍,并进行业务培训;召集贫困户召开院坝会,村村制定宣传标语,要求帮扶干部每月至少一次到贫困户家中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政策宣传,将社会扶贫网作为公益品牌进行推广,积极宣传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注册,同时发动贫困户充分利用该平台解决实际困难问题,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截
6、至目前,全镇贫困户注册已达700余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断培育贫困人口应用现代科技融入产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是贫困人口在信息化时代能够持续脱贫致富的新技能新途径。为此,我镇以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为抓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原则,培育和壮大贫困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支持搭建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农村电子商务宣传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体制机制,不断
7、提升贫困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拓宽贫困村农特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促进贫困村流通领域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以土地股份合作、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和建立村级合作社合作等作为主要经营形式,因地制宜探索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混合经营、村集体出租山场或鱼塘等多种发展集体经济形式,调动村集体成员创业带富积极性,增强村集体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扶持发展。加
8、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项系统性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还面临亟待解决的搬迁对象不精准、住房面积超标、部分搬迁户大额举债、安置区选址不合理、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后续脱贫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与区域持续发展、就业创业与搬迁对象内生能力提升两个核心层面,结合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等城乡发展趋势,重点从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特色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