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70012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1
《国家全球化与教育政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國家、全球化和教育政策2004/5/19佳穎慈憶壹、全球化(1)何謂全球化全球化被定義為遍及全世界社會關聯的增強。DavidHeld認為全球化是全球經濟出現的產物。(吳明烈,2003)全球化是一種全球意識的發展全球化是一種社會變遷的現象全球化是一種建構全球秩序的行動全球化是一種人類關係的變革全球化是一種持續進行的過程(2)全球化的特性:(黃富順,2002)1.世界經濟一體化2.資訊傳播網路化3.生活型態一致化4.文化的融合化(3)全球化的三個基本來源:1.人類文明2.資本主義3.1990年代(4)全球化的興起受三個因素的影響(黃富順,2002)1.民族國家觀念的式微2.經濟自由化的衝擊3.
2、交通電訊的發展(5)全球化的過程:1.早期後工業社會2.資訊社會3.後福特主義*福特主義與後福特主義特徵之對照(戴曉霞,2002)特徵福特主義後福特主義市場嚴密保護各國市場全球性競爭產品標準化產品/大量生產個別化產品/彈性及小批生產組織官僚/階層化組織扁平/彈性組織競爭創新、多樣化、外包4高產能/生產力、低成本/售價工作類別以製造業之藍領工作為主以服務業之白領工作為主工作特色單純、標準化工作彈性專門化、多樣技能工作工作關係低信任、低授權高信任、高授權教育與訓練教育程度低、在職訓練較少知識勞工、教育程度高、在職訓練正規化勞動市場技能需求穩定技術及市場變化快、勞動市場較難預估(6)全球化的層面
3、: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社會、文化貳、教育和全球化教育過程的主體不再是受地理疆界束縛的傳統社會公民,而是自由流動、受世界影響的世界公民。政府的教育投資受益的未必是國家,可能是資本主義中的企業者。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個人理解身處全球社會中的意義,增加適應力。全球化對教育的影響為(洪雯柔,2002):1.市場化2.彈性化3.消費化4.斷裂化5.資訊化6.跨國化參、全球化對工作、職業結構的影響新全球經濟要求員工有能力去快速學習以及以可靠和創意的方式工作。最有生產力的員工在全球經濟中,是如同RobertReich所說的「符號的分析者」(symbolicanalysts),能組織最大生產和勞力的動態部
4、份。全球化意謂著全職員工會被兼差的員工所取代,女性參與勞動市場會增加。肆、教育和國家在全球化的脈絡1.傳統的系統2.國家:沒有力量的?或相互依賴的?3.新自由主義對全球化的挑戰伍、全球化與地方的辯證:對教育的意涵簡介:地方、全球化、商品化(commodification)Keliner:全球性文化滲入地方,綜合兩極的新結構浮現,文化成為一個複雜、具爭辯的領域,提供殖民化及抵抗、全球類同及地方混合形式及認同的矛盾力量。.全球化的新自由形式產生了重要且普遍的結構性影響:商品化4→多種教育改革政策因運而生1.跨文化教育.增加互賴感,提供具「世界主義」教育人文概念的新生活。世界主義乃是以世界為本位
5、,以圖全人類幸福和平安寧為理想的主義.創造科技方法及對其的需要。2.國際教育.源起:文化多元的人文概念,被當代多元文化主義強化。.發展:各式教育國際組織興起,如OECD3.全球遠距教育‧目標:接近國家外部資源‧主張:1)多樣學生顧客的利益;2)增加接近性;3)使高階專門知識被廣大聽眾利用;4)回應全球本質上與生俱來地教育課程.爭論:1)植基於破碎知識資訊取得的電子傳送及電腦基礎系統的認知限制;2)批判和行銷技能的喪失;3)全球教育的貢獻進一步破壞當地社區與教育系統,且全球教育像文化侵略過程的部分,特別是世界已開發對未開發部份4.開發中國家:結構調整及教育政策→毫無選擇地調整結構,向市場靠攏
6、…5.全球化與大學:學術資本主義SlaughterandLeslie:學術資本主義指由市場需求來決定學術研究的主題與方向變成主流。※分野:20th前─大學與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享有獨立於市場與國家權力的自治傳統。20th後─學術研究逐漸地與市場掛勾,全球化加速了大學教育與研究的市場化。6.全球化中小學教育:工作與教師訓練陸、對抗運動:爭辯全球新秩序1.回顧至目前為止的調整:對「以全球化之名」的質疑2.全球化的受害者:第四世界的興起※第四世界:一個對抗極端貧窮及社會排斥的國際性組織‧起源:1957A.D.由若瑟.赫忍斯基神父(FatherJosephWresinski)和諾瓦集貧區(位於法國
7、巴黎近郊的赤貧家庭共同創立)。他們向社會大眾揭露赤貧家庭世世代代遭受排斥的事實,並很快意識到對抗赤貧與保護人權是不可分割的奮鬥。‧名稱由來:1789A.D.法國大革命時,底富米.德維力(Dufournyde4Villiers)等議員企圖在國王召開的三級會議上爭取「第四階級」的參與,以代表農村短工、求乞者、貧病者這一群處境最不利者組成的階級。‧創舉:打破傳統救濟並走向結盟。‧信念:1.赤貧非宿命,而是人為產物;2.最貧窮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