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56833
大小:166.0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7-3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与条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与条件研究南亏l圣海2013年第5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与条件研究郝爱民摘要:本文选择2004年至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影响农业效率损失的角度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否存在外溢效应,从而是否有利于提升农业的获利能力。结论表明:在样本期间,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效率损失。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业专业化程度、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水平、优良的政策环境因素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农业获利能力
2、的有效渠道,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关键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随机前沿模型JEL分类号:Q17,L19,C4中图分类号:F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13)05—038一l1一、引言有关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思想最早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他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农业的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有稳定增长的能力,这就需要改造传统农业,其关键在于寻找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技术。与此同时
3、,John.Mdlor(1960)也提出促进技术进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2O世纪7O年代早期,日本经济学家YujiroHayami和美国经济学家VernonW.Ruttan(1970)提出“诱发性技术创新理论”,通过比较美国和日本两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补充最稀缺的要素技术。目前关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有:KennethA.Reiner(1998)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利用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的影响;Postne
4、rH.Harry(1977)对加拿大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靠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国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及对策,或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关系。如李启平(2008)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认为:农业中服务业的比重太低,而且地区之间农业中服务业投入不平衡,从而阻碍了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杨杰(2010)运用DEA方法,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省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效率的提高;姜长云(2011)则利用山东平度市的调研,分析了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模式并提出了
5、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对策。潘正等(2011)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认为广东省的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促进关系;黄慧芬(2011)从理论角度论述农业比较利益的提升需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潘锦云等(2011)通过郝爱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ham126@163.tom,通讯地址:河南郑州大学中路2-g-.~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邮编:450015。本文得到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加快发展河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研究”(项目标号:1224004503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农业生产性服
6、务业对农业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与测算”(项目标号:2012M520471)的支持。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文责自负。一38—南亏j重踌2013年第5期运用逐步回归法检验了我国新旧农业生产要素对改造传统农业的影响,指出应依靠现代服务业提供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上述文献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或理论或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什么渠道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提升农业的获利能力?关于此问题,目前现有文献还未涉及到。本文拟从分工和产业链整合的角度分析农业生产
7、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力图验证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和如何通过发挥Riddle(1986)提出的“黏合剂”的作用,对农业的增长产生外溢效应。本文认为对于我国大而不强的农业来说,效率损失可能是导致效率低下的最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影响农业效率损失的角度,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否存在外溢效应并采用分析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方法,检验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产生的外溢效应,具体分析产生外溢效应的渠道。二、理论分析和基本假说(一)分工、产业链整合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本文试图利用分
8、工理论和产业链理论,基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斯密(1776)最早提出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随后李嘉图(1817)论述了外生比较优势与分工的关系,杨格(1928)和熊彼特(1934)则分别从规模报酬递增和外生与内生规模经济的角度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认为平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