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54771
大小:6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31
《▲名词、简答、论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生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直接瞳孔反射和间接瞳孔反射——在一个眼的角膜前给光或撤光引起其瞳孔变化,称为直接瞳孔反射。与此同时,引起另一只眼瞳孔变化,称为间接瞳孔反射。2.瞳孔反射:也称光反射。在黑暗中瞳孔扩大,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就是瞳孔反射。2.瞳孔皮肤反射——身体任一部分的皮肤受到强刺激引起疼痛感,就会反射性地引起瞳孔扩大。3.原发性饮水和次发性饮水——渴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促使机体实现饮水行为。渴和饮水行为是由于体内缺水所引起的,称为原发性饮水;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称为次发性饮水。4.开反应和闭适应——对感受野施予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开反应;相反,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闭反应。5.被动躲避反应和主动躲避反应——由于动物必须被动地保持在某处不动时,才能避免电击故称为被动躲避反应。声、光刺激呈现后,动物必须尽快跑向动物箱的另一端,才能避免随后的电击,这种行为模式称主动躲避反应。6.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即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记忆;逆行性遗忘即对病前近期发生的事选择性遗忘,对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记忆。7.心因性遗忘——由于不良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称为心因性遗忘。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同时发生,也可仅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作用,造成一段时间或一时性遗忘。8.突触——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9.单突触反射——反射弧结构中,只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称为单突触反射。10.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11.脑电图——脑的电活动类型之一,大脑直流电背景上的自发交变电变化,经数万倍放大以后所得到的记录曲线。12.肌梭——是一种特殊的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这种感受器的感受性受小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的调节。13.假怒——动物去除大脑皮层后,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为假怒。14.双耳分听试验——对人脑两半球听觉功能不对称性进行研究的方法,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达到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要求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15.帕帕兹环——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这条回路称为帕帕兹环。1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17.眼动仪——通过摄像装置和计算机采集眼动数据,使眼动的研究变得更精细。18.边缘系统——边缘叶 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边缘叶与皮层下的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19.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20.不匹配负波——在变化性朝向反应中,存在着特异性脑事件相关电位波叫做不匹配负波。当N2波幅值增大不伴有P3波改变时,将N2波称为不匹配负波。当N2波幅值伴随着P3波幅值的同时变化时,此时N2波称为加工负波。21.加工负波——是知觉在主体脑内形成的生理指标。22.意义波或理解波——是制约于知觉主体对刺激产生知觉和理解的内源性ERPs成分。人们把与N2波同时变化时的P3波称为意义波或理解波。23.终板——神经肌肉接点由神经末梢一再分支并膨大而成为终板,终板与肌纤维以一定间隙相连接。24.元记忆——现代心理学将人们对自己记忆力的自知之明称为元记忆。25.韦达试验——对人脑两半球言语功能进行实验性研究的方法。韦达首先应用异戌巴比妥单侧颈动脉注射法选择性地麻痹左脑半球或右脑半球,以考查人类言语功能的变化。他发现药物注射后,在5分钟之内注射药的一侧半球功能短暂丧失、除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外,还伴有失语症。如果注入药物一侧为优势半球,则失语症可持续2分钟,随后伴有认知不能和计数障碍。反之,药物作用于非优势半球,只能引起几秒钟的言语障碍,且不伴有命名和计数障碍。对言语功能来说,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15%的人以右侧半球为优势,还有15%的人两半球的言语功能相等。26、逆信使:突触后膜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生理心理学简答题1.简述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学——对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问题,大体通过四类方法研究:一是对正常人类受试给予精确控制的认知条件,令其完成某项任务,并记录脑功能变化的规律;二是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脑损伤病人,考查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哪些心理活动;三是利用灵长类等,采用损伤性小的实验方法研究其认知或本能行为过程中脑生理参数的变化;四是利用低等动物,给予损毁或刺激改变脑结构与功能参数,观察对其行为产生的结果。总之,无论对行为或心理功能的控制或测量,还是对脑结构或功能的控制或测量,都着眼于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变化规律,随着发展与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用于研究心-身关系。2.简述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防御、攻击行为的中枢机制主要是:下丘脑是防御、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攻击行为。如刺激内侧下丘脑常诱发出情绪性攻击行为;刺激外侧下丘脑引出不伴情绪变化的捕食行为;刺激背侧下丘脑引出防御性逃避行为;杏仁核、隔区等边缘系统对下丘脑的功能进行着更精细的调节与控制。如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调节作用;隔区发生抑制性调节作用;对捕食行为而言,杏仁核实现抑制性调节作用。3.简述双分离技术 通过对脑损伤病人和精确的记忆实验研究,揭示出记忆功能组块和脑结构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①正常人的记忆,既有寄存和存贮信息的功能,又有回忆或提取信息的功能。②海马损伤的病人只能回忆和提取信息,不能形成新的长时记忆;③还有一些脑外伤的病人,在伤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形成新的记忆,却不能回忆起伤前的近事。④说明记忆可分离为寄存或存贮信息的过程和提取或回忆信息的过程两个不的系统,这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称为双分离技术。4.简述痛觉与其他感觉相比的主要特点——痛觉是一种生物学保护性反应,使机体对有害刺激产生相应行为以排除有害刺激。与其他感觉相比,具有许多特点:首先,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有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和运动成分。其次,疼痛感觉的适应性较差,在痛觉刺激持久作用的过程中,痛觉感觉阈值并不增高而出现敏感化现象。最后,疼痛觉的性质是多样的,可以按出现的部位、特点和方式将痛觉分为很多类型。5.简述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是对各种刺激模式进行细胞分工编码,而这些细胞又以不同空间对应关系分布着;对于刺激强度则以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的改变进行编码。6.简述记忆的痕迹理论——20世纪60-70年代的记忆痕迹理论将记忆过程大体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类。短时记忆的脑机制为脑内神经元回路中生物电的自我兴奋作用造成的反响振荡。也可能因为一些条件促成脑内逐渐发生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从而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这就是盛行20多年的记忆痕迹理论。虽然对神经信息传递机制的认识已经看出记忆痕迹理论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仍是生理心理学解释记忆机制的重要理论。7.用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简述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是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与这种规律相对应的是级量反应。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8.性行为的神经机制一一在性行为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中,神经内分泌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直接影响垂体功能,由垂体再调节性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随血液运行于性器官及其各级神经中枢,实现着神经-体液调节的完整回路。9.摄食行为的生理机制(饥、饱感产生的生理机制)——血糖含量的下降是引起饥饿感的原发性因素,它作用于脑和肝脏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激发了脑内饥饿中枢的下丘脑外侧区兴奋产生主观的饥饿感;当机体摄食以后,消化道得到充盈,消化道内的机械感受器和葡萄糖感受器受到刺激。在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引起血糖升高,使脑和肝内的葡萄糖感受器,特别是脑内饱中枢下丘脑旁室核和围穹窿区的兴奋,引起饱感停止摄食行为。在饥饱感产生的机制中,包括中枢环节、化学环节和外周器官的参与。10.视觉信息加工与编码过程的不同层次的视觉中枢——视觉信息加工与编码过程由三个不同层次的视觉中枢,按一定规律和机制逐级完成的。视网膜内的神经节细胞构成低级中枢,外侧膝状体是皮层下中枢,视皮层是视感觉信息加工的高级中枢。 11.学习过程与蛋白质分子的关系——学习过程是脑的高级机能,不是某一种特殊分子变化的结果,而是有多种物质经过复杂的代谢环节参与学习过程。蛋白分子变构作用是学习记忆的基本机制。只有中、小分子的神经递质、调质和激素的激发并与之结合,受体蛋白或离子通道蛋白才会发生这类变构作用,成为受环境制约的学习过程的物质基础。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两大类受体蛋白分子,均是参与学习机制的主要分子。12.巴甫洛夫的睡眠理论——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条件反射的实验室中发现对狗进行分化抑制的条件反射训练,可使狗陷入睡眠状态。在大量实验资料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套睡眠理论,其基本要点在于睡眠的本质是大脑皮层起源的广泛扩散的内抑制;这种抑制在皮层中和向皮层下脑结构扩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相,构成从觉醒到完全睡眠的过渡,即催眠相;梦是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普遍抑制背景上大脑皮层细胞群局部的兴奋活动。13.睡眠的功能——休息和从疲劳中恢复是睡眠的重要功能之一。睡眠还有促进生长发育、易化学习、形成记忆等多种功能。睡眠剥夺的实验研究说明在体力活动之后的恢复中,慢波睡眠4期可能更为重要。选择性剥夺异相睡眠,即每当出现快速眼动时立即唤醒被试,数日之后常使人们陷入焦虑抑制状态。在异相睡眠剥夺之后,恢复正常睡眠时也会出现异相睡眠的回跃现象,当异相睡眠得到补偿之后,被试的情绪状态也恢复正常;睡眠有助于未成年机体的生长发育。14.异源性突触易化的作用——当代神经科学认识到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元的普遍机能特性,它的组织形态和生理学基础是大量异性突触间的易化,即异源性突触易化。人类学习的突触变化机制有很多形式,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则是突触后膜上并存的多种受体蛋白,与来源和性质不同的神经递质发生顺序性或并行性的受体结合以及受体蛋白分子的变构作用。15.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核心障碍,是在意识清醒、智能正常的前提下,不同层次心理活动产生了分裂。这种分裂在早期可能表现在局部性心理活动中,如幻觉或思维内容的某些方面。但在疾病发展严重时,可出现整个思维的破裂,情感意志的分裂,最终导致病人与社会生活和周围人际关系的分裂。精神分裂症思维内容的障碍,主要变现为各种形式的妄想;思维形式的障碍,则表现为破裂性语言、语词新作和刻板性语言;思维过程的障碍,表现为象征性思维、强制性思维和思维贫乏等多种形式。具有这些多变思维障碍,并由此导致许多荒谬怪诞的行为,汇集于阳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以孤独、退缩、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为主。16.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或对身体状态的感觉。他们认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和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反之,就会产生恐怖感;卡侬1927年提出情绪的丘脑学说,认为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存在着抑制作用,当这种抑制作用解除时,丘脑的功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巴甫洛夫提出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 ,认为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脑高级部位皮层的功能,是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变化的表现。动力定型的形成,稳定过程就会产生阳性情绪体验,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伴随阴性情绪体验;林斯莱1951年提出情绪的激活学说,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帕帕兹和麦克林提出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应激学说认为在紧张性情绪形成中,大脑皮层、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发挥着神经体液的综合适应性调节作用。17.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丘脑网状核在选择注意过程中,对干扰项的抑制发挥重要作用。丘脑网状核只接受从额叶-内侧丘脑来的下行纤维,当大量高位反馈的下行冲动引起他的兴奋,就会对脑干网状结构产生抑制功能,使大量干扰项的刺激信息很难传入脑高级中枢。因此,这一理论称之为注意的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18.当代生理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问题十分复杂,除了生理心理学之外,随着科学的发展,围绕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还形成了几个不同的近亲学科。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研究任务和学科性质完全一致,两者的差异在于研究对象和方法略有不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与生理心理学完全一致,但神经心理学以脑器质性损伤的病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神经心理测验和认知实验分析技术为手段,对脑功能进行定性与定位的研究;神经行为学与生理心理学的最大区别是注重动物生态行为的规律及其与脑功能间的制约关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认知过程的脑机制,比生理心理学的边缘性更大,是更多学科间的研究领域;计算神经科学以智能活动的脑机制为目标,对脑功能规律进行数学模拟研究,是神经科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间的交叉科学;认知心理生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生物学分别以正常人类、脑损伤病人和高等灵长类或哺乳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研究认知过程的脑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几个重要研究领域;以理论、实验和计算为三大支柱的计算神经科学打破了脑研究的传统模式,除了已经形成的研究主流,正在脱颖而出的是纳米神经生物学,即在纳米级微观水平上研究蛋白质变构的动力过程或膜动力过程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及其干预手段。论述题:1.论述脑等位论与脑机能定位论统一——(1)脑等位论的思想认为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①美国学者拉施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②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赖以形成的暂时联系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③大量的实验证明,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2)脑机能定位论认为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如①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②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③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④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知学习,是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实现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3)由此可见,尽管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符合脑等位论思想,但因学习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完成学习过程的脑网络组成也就有所不同,这又符合机能定位的思想。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2.论述睡眠机制的理论发展。——对于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很早就开始,如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和巴甫洛夫 的睡眠理论广为流传。然而对睡眠机制的深入认识时间较短,40-50年代对脑干网状结构的研究曾一度解释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桥脑下部网状结构对睡眠起重要作用;脑干上部与脑干下部网状结构的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60年代,借助成熟的电生理技术找到了睡眠类型和梦的生理指标。如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根据脑电活动和行为变化的平行性,慢波睡眠又可分四期,即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在慢波睡眠之后是异相睡眠期,人的每晚睡眠大约有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化4-6个周期所组成。并由于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所占的比例不同决定睡眠的性质和质量。70年代,脑化学通路理论的成熟为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前景。证明脑内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结构,其生理、生化过程的维持和转变对睡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慢波睡眠,关键性结构是缝际核、孤束核和视前区、前脑基底部;对于异相睡眠,关键性结构是桥脑大细胞区、蓝斑中小细胞、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延脑网状大细胞核等结构;两类核团的不同神经元对视前区的视交叉上核的双重交替控制形成了睡眠与觉醒交替及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变化。另外,与睡眠有关的化学物质是单胺类神经递质、胆碱类神经递质和多肽等。对于睡眠和梦的许多问题仍须深入研究。3.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事实上对于复杂的情绪过程来说,既存在着多重性的脑中枢,又有许多内脏和躯体反应作为情绪表现的重要基础。简言之,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借助于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无论是脑还是外周神经,在情绪与情感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比较多的科学事实表明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是: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西蒙诺夫(苏联)提出了“情绪中枢”理论,认为额叶新皮层、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胞等4个关键脑结构的功能关系决定着人类情感活动的特点,是信息传入通道或情感表达的传出通道。如情感活动较强的人,其额叶新皮层与下丘脑的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脆弱的人,其杏仁核与海马的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外露者,其额叶新皮层与海马的功能为主导。4.以失语症的研究为例,论述言语和思维的脑机制——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根据对失语症的研究,不难发现:大脑三个相互作用的机能结构单元,完成言语、思维的功能。首先,一些非言语活动区接触外部事物产生知觉,作为形成概念的基础。其次,语言功能区或概念形成区是位于额、颞叶皮层、基底神经节和间脑某些结构间的发杂网路。这一功能结构可分为名词、概念区、构词句子执行区和动词调节区。最后,言语、思维调节的高级功能区,不仅在言语、思维功能间发生调节作用,也在言语思维和情感意志间发挥调节作用。这一高级调节区位于旁海马回附近的颞叶和额叶皮层。5.解释痛觉生理心理机制的理论——关于痛觉有许多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有:强度理论认为各种感受细胞受到超强刺激引起神经冲动的齐射,超常性高频神经冲动是疼痛感的生理基础;模式理论认为痛刺激引发出特殊模式的神经冲动是痛觉形成的生理基础;专一性理论认为存在着多模有害刺激感受器,这种感受器对各种刺激均可发生反应产生痛觉;闸门控制学说 认为痛觉制约于中枢控制系统与闸门控制系统的作用。从周围神经接受感觉信息的脊髓细胞起着闸门作用,控制着高一级的痛觉传递细胞;60年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丘脑旁束核和板内核是痛觉的重要中枢。从丘脑背内侧核的传入冲动达到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皮层,情感过程通过这些皮层区对痛觉产生调节作用;7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发现,中脑水管周围灰质接受下丘脑、杏仁核及前额叶皮层的神经联系。痛觉神经生物学理论正在发展中,更精细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6.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论述海马在生理心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与新皮层不同,海马与其附近的齿状回是古皮层,仅有三层细胞结构,即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分子层主要由来自内嗅区的纤维和锥体细胞尖端树突的分支所组成,其间散在着一些颗粒状的中间神经元。在分子层和锥体细胞层之间还分布两个层,紧贴脑室膜之下称为室床,主要由海马的传入和传出纤维组成。空隙层、放射层和室床都由神经纤维组成,没有神经细胞,故不能称为海马的细胞结构层。海马及与其附近的齿状回、下脚、胼胝上回和束状回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合称海马结构。海马结构的齿状回直接通过由内嗅区皮层发出的穿通回路,接受杏仁核、其他边缘皮层和新皮层发出的神经信息。海马不仅与学习记忆有关,还参与注意、感知觉信息处理、情绪和运动等脑调节机制。7、简述黑尔在1970年概括性总结的反社会人格的生物医学发现有哪些?(1)某些变态人格的脑电图类似于儿童期的脑电,有较多的慢波成分,是脑电唤醒水平较低的脑电类型。这可能说明这些变态人格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成熟得不完全,发育迟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双亲也有类似的异常脑电活动。(2)这种脑电异常的慢波活动,似乎还表明变态人格者大脑边缘系统功能低下。(3)变态人格皮层兴奋性低下,感觉传入减弱。(4)变态人格者不仅表现为低的唤醒水平,并且也像感觉剥夺者一样的改变。例如,感觉剥夺的被试在使用巴比妥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酒精类物质时,均可促使感觉剥夺状态的恶化,促进被动性的增强。变态人格者应用这些药物后,也会出现攻击性和情感活动的发作性增强。(5)某些变态人格者对刺激表现出病理性的需要,说明其唤醒水平较低的特点。这些反社会变态人格者尽量避免服抗精神病药,可能是其唤醒水平较低的缘故。(6)某些变态人格表现出刻板行为,这表明其时间一空间聚合能力贫乏,在刻板行为中,也涉及到大脑基底神经节的功能紊乱。(7)罗宾斯研究发现了反社会变态人格的男、女两性差异。男孩在7岁时就可发现其行为紊乱;女孩则一般在13岁以后才发现其行为紊乱,而且不如男孩那样严重。这种两性的差异可能不只是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生物学因素与之共同作用的结果。(8)某种变态人格者的行为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有所改善,有力地支持了成熟延缓的观点。然而,只有部分变态人格者才会改善,其他人则终生不会改善。8、论述智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智力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晶态智力是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其脑结构基础是言语功能区和概念形成与存贮的大脑结构。因此,额、颞叶的言语思维调节区,在个体生活经历中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的机能联系是晶态智力的脑基础。液态智力是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制约于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根据言语思维的脑机制不难理解,左半球是言语思维的优势半球,必然在晶态智力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右半球是形象思维或空间关系认知的优势半球,所以在液态智力中发挥主要作用。 技巧与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脑内神经动力特征,还制约于肌肉装置、有关脏器的功能特性。关于技巧于技能的形成,是以小脑为基本中枢的经典条件反射机制,边缘系统参与的情绪性快速学习机制,以及习惯性联想学习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9、人类视觉系统是怎样对视觉刺激进行加工与编码的?(1)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皮层神经元感受野神经节细胞和外测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的形状和特点相似,即同心圆式的感受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呈现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之间总是拮抗的。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目前,有两种功能柱理论,即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10、学习的脑机制的理论有哪些?一、行为水平上:脑等位论和机能定位论的统一;二、细胞水平上:暂时联系和异源性突触易化;三、分子生物学基础:蛋白分子变构作用是学习记忆的基本机制。配体门控受体家族(MMDA)和G-蛋白相关的受体家族均是参与学习机制的主要分子。1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或集中注意以及注意的维持与调节过程。12、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13、非联想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它包括:习惯化与敏感化。14、单突触反射: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15.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技能和社会价值观与处世原则等许多人格特征。16、有哪些干预与记录脑功能的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答:①透颅磁刺激技术;②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③无创性脑生理成像技术,包括:高分辨率脑电信号(脑电图)分析和脑磁信号分析技术;④实验设计:a组块实验设计;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16、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有哪些? 两种蛋白分子(配体门控受体家族---NMDA受体和G-蛋白相关的受体家族---5-羟色胺受体分子)聚合两类刺激信息(条件和非条件刺激)的特性上,可以看出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正是这类蛋白分子在变构基础上产生的聚合信息特性。17.技巧与能力形成中有哪些生理基础?技巧与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脑内神经动力特征,还制约于肌肉装置、有关脏器的功能特性。关于技巧于技能的形成,是以小脑为基本中枢的经典条件反射机制,边缘系统参与的情绪性快速学习机制,以及习惯性联想学习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18、试述经典睡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睡眠理论:1、睡眠的本质是大脑皮层起源的广泛扩散的内抑制;2、这种抑制在皮层中和向皮层下脑结构扩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相,构成从觉醒到完全睡眠的过渡,即催眠相;3、梦是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普遍抑制背景上大脑皮层细胞群局部的兴奋活动。(二)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作用1、去大脑皮层标本(间脑动物标本)、孤立脑标本(脑干动物标本)、孤立头标本(脊髓动物标本)证明了: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2、1949年,意大利,著名电生理学家莫鲁奇和马古恩(MoruzziandMagoun),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证明了:a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b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是维持觉醒的重要脑结构。19、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20、海马(一)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帕帕兹环、三突触回路:帕帕兹环: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三突触回路——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第一个突触联系:始于内嗅区皮层,这里神经元轴突形成穿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第二个突触联系:由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区和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三个突触联系: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支与CA1区的锥体细胞发生第三个突触联系。再由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二)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海马在辨别空间信息、新异刺激抑制性调节和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中起到重要作用。海马对学习的这些调节作用,也与其对注意、情绪和运动等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关。(1)空间辨别学习:辐射形八臂迷宫实验说明海马结构的功能类似于“空间处理器”(2)海马在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海马损毁的动物,多次重复某一新异刺激,朝向反射也不消退;在食物强化的延缓条件反射中,动物在延缓期内就出现过多的过早食物运动反应,这些事实说明海马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3)海马在情绪性学习的调节:海马对学习的调节作用更可能是由于它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机制,对学习行为发生的间接效果。21、试述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朝向反应的生理基础。 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实验分析表明:不匹配机制引起神经系统反应性增加的效应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结构和功能环节上,其结果是大大提高对外部刺激的发现能力和反应能力.22、论述睡眠机制的理论发展。答:对于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很早就开始,如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和巴甫洛夫的睡眠理论广为流传。然而对睡眠机制的深入认识时间较短,40-50年代对脑干网状结构的研究曾一度解释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脑干上部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状态起重要作用;桥脑下部网状结构对睡眠起重要作用;脑干上部与脑干下部网状结构的相互作用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60年代,借助成熟的电生理技术找到了睡眠类型和梦的生理指标。如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根据脑电活动和行为变化的平行性,慢波睡眠又可分四期,即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在慢波睡眠之后是异相睡眠期,人的每晚睡眠大约有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化4-6个周期所组成。并由于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所占的比例不同决定睡眠的性质和质量。70年代,脑化学通路理论的成熟为睡眠和梦的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前景。证明脑内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结构,其生理、生化过程的维持和转变对睡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慢波睡眠,关键性结构是缝际核、孤束核和视前区、前脑基底部;对于异相睡眠,关键性结构是桥脑大细胞区、蓝斑中小细胞、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延脑网状大细胞核等结构;两类核团的不同神经元对视前区的视交叉上核的双重交替控制形成了睡眠与觉醒交替及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变化。另外,与睡眠有关的化学物质是单胺类神经递质、胆碱类神经递质和多肽等。对于睡眠和梦的许多问题仍须深入研究。23、MBD—轻度脑功能失调;ADD—注意缺陷障碍;ADHD—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24、异源性突触易化:如果两种神经递质同时作用于一个神经元,则引起该神经元两类突触后成分的兴奋,重复几次就会形成联结功能,只要其中一种突出兴奋,就会使另一个突触乃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起来,叫做异源性突触易化。25、频率理论:认为不同频率声波引起与之频率相同的神经元单位发放,因而能感知不同音高的声刺激。26、发作性睡病:又称嗜睡病,主要症状是在不应睡眠的工作时间内,突然不可控制的陷入睡眠状态,特别是在单调或枯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发作。每次发作性睡眠持续2~5分钟,醒来后觉得精神很好。27、精神发育迟滞:智商低于70者可视为智能障碍。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脑器质性痴呆。精神发育迟滞为儿童智能发育障碍,他们从未曾达到过正常人的智力水平。脑器质性痴呆则是由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智能衰退。28、干预脑功能和记录生理参数的传统方法有哪些?答:对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问题,大体通过四类方法研究:一是对正常人类受试给予精确控制的认知条件,令其完成某项任务,并记录脑功能变化的规律;二是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脑损伤病人,考查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哪些心理活动;三是利用灵长类等,采用损伤性小的实验方法研究其认知或本能行为过程中脑生理参数的变化;四是利用低等动物,给予损毁或刺激改变脑结构与功能参数,观察对其行为产生的结果。 29.知觉信息流有哪些?①底-顶加工的信息流:各种感觉通路是底-顶信息流传递和加工的结构基础。②自上而下加工的信息流((一)短距反馈联系:两个皮层区之间的传递;(二)中距反馈联系:三个以上(含三个)皮层区之间的传递;(三)长距反馈联系: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皮层区之间的传递)③循环信息流。30.关于言语知觉机制的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言语知觉的运动理论是利伯曼和马丁利提出的,基本观点如下:①言语知觉系统和发音的言语运动系统之间是密切连接在一起的。②言语知觉是人类特有的。③言语知觉能力是人类先天具备的。31.言语知觉的听觉理论:①知觉不是言语运动的产物,而是听觉系统对各种声音信号进行自动解码,对说话人有意发出音素的规则序列发生知觉的过程;②言语知觉并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③言语知觉不是先天的。32.面孔知觉的专家理论:面孔知觉的专家理论认为面孔知觉与对其他物体的知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梭状回的面孔识别区原本不是特异性的。面孔知觉的整体加工优势和梭状回面孔识别区都是后天习得性增强或募集的结果。总之,面孔知觉的专家理论认为面孔识别能力是后天经验积累的结果。33.儿童多动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ADHD称之为儿童多动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以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包括注意障碍型、多动型以及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型。34.操作性条件反射:联想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斯金纳总结而成,这种学习模式形成的基本要点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并在脑内伴随着联想的出现。35.慢波睡眠:人类睡眠种类之一。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以慢波为主,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平行,从入睡期至深睡期,脑电活动逐渐变慢并伴随着逐渐加深的行为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减弱,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变慢。慢波睡眠分为四个发展时期:①睡眠一期(入睡期)②睡眠二期③慢波睡眠三期(中睡期)④睡眠四期(深睡期)。36.视觉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答: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视锥细胞自中央凹向周围逐渐减少,所以中央凹周围的视敏度较差。37.局部膜蛋白变构作用在记忆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答:肯德尔认为:①局部膜蛋白变构作用能激活第二信使转导的蛋白激酶,后者可进入细胞核内,发动长时记忆所需要的突触和新蛋白质的生成。②局部膜蛋白变构作用可以标记邻近的特殊突触,用以捕捉长时记忆过程的形成,并调节局部蛋白成分。③中介于注意过程,以便于记忆的形成或回忆。38.脊髓运动反射可分为哪些类型?答:脊髓运动反射: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的简单运动过程,它是其他复杂反射活动的基础。脊髓运动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二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在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的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膝跳反射是单突触反射;跟腱反射是二突触反射活动。 多突触反射:也称屈曲反射,腹痛时的卷曲姿势是泛化了的屈曲反射。除感觉和运动神经之外,还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参与反射活动,称为多突触反射。39.论述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答:艾森克认为遗传因素造成的人们大脑生理特性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①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内一外向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②艾森克认为在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强度和维持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个体差异,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③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第3个重要概念是驱力或称为情绪性,它制约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平衡。40.颜色失认症:是指患者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口头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根据脑损伤的部位不同,颜色失认症患者的色知觉,可分别出现全色盲性失认症、颜色命名性失认症和特殊颜色失语症。全色盲失认症患者不能认知物体的颜色,只能把五光十色的外部事物,看成黑白或灰色的世界。这种失认症主要是两侧或单侧的大脑皮层枕区腹内侧,包括舌回和梭状回,大体相当于V4区皮层损伤所致。41.工作记忆:又称发生作用的记忆,是指与当前任务有关的多种短时记忆共同活动而发挥作用的记忆。42.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这类病人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失语症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43.干预与记录脑功能的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有哪些?①透颅磁刺激技术;②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③无创性脑生理成像技术,包括:高分辨率脑电信号(脑电图)分析和脑磁信号分析技术;④实验设计:a组块实验设计;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44.学者鲍斯诺将注意的脑机制概括成什么内容?答:鲍斯诺根据人类无创性脑成像研究和灵长类动物细胞电生理研究发现的科学事实,将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定向网络(参与感觉刺激与空间位置的定向功能)、执行网络(实现选择注意的执行)、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这三个网络构成脑内统一的注意系统,他们以不同的作用参与注意过程。45.1·统觉性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2·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3·颜色失认症:颜色失认症是指患者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口头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根据脑损伤的部位不同,颜色失认症患者的色知觉,可分别出现全色盲性失认症、颜色命名性失认症和特殊颜色失语症。全色盲失认症患者不能认知物体的颜色,只能把五光十色的外部事物,看成黑白或灰色的世界。这种失认症主要是两侧或单侧的大脑皮层枕区腹内侧,包括舌回和梭状回,大体相当于V4区皮层损伤所致。46.朝向反应: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47.联想式学习: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分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48.简述神经系统。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①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②脊髓分31节,即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和尾1节。(2)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3)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49.去大脑以后可见动物四肢伸直、头颈向后挺直、眼球上翻,这就是去大脑强直现象。向一侧扭转头部造成另一侧颈肌紧张时,可以发现颈肌紧张侧上下肢屈曲,而对侧(头面转向侧)上、下肢仍处于强直状态。这种现象就是颈紧张反射。出现颈紧张反射的同时,还常见到两眼与头面扭转的反方向转动,称为迷路反射。50.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受器活动而产生的主观映像;另一方面,感觉是主体对客体个别属性的觉察,且受主体高层次心理活动的制约,如知觉、情绪、心境等,均对人们的感觉发生重要影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