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05961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0
《抗日战争前中国工业中、外厂生产的比重问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抗日战争前中国工业中、外厂生产的比重问题一在近代中国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外国资本的进入,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在众多的工业部门中外国工厂往往先中国工厂而出现。然而外国工厂的生产,历来没有公开的统计。从事研究的人,只能作一些估计。其中多数人的估计,都认为约相当于华厂的三倍左右①这个比例,是以外厂的资本额为推算的根据。因为外厂资本,一般人都认为比华厂大三倍左右,所以生产也应该大三倍左右。我对于这种看法,发生怀疑,在我作1933年中国工业所得的时候②,对于外厂生产,就直接根据一些生产的材料,加以统计,结果所得的数字
2、为660863千元,只相当于同期华厂生产的47%,和前一估计相差达六七倍。所以在统计工作完了之时,就预料到这个数字,会得到“和实际情形相去太远”的批评。可是当时因为整个工作的性质和篇幅,不容许我多所辩论,同时,我那时坚信一个细心的读者,如果知道我愿意花很————————①如谷春帆、刘大钧、刘大中及吴承明诸氏均持此见解。②上述工作,为“中国国民所得”之一部,该项工作,由巫宝三先生主持,作者担任其中工业部分,全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大一部分时间,搜集可供统计的材料,而不愿直截了当的以三乘华厂的生产,作为外厂的生产数字
3、,总可以发觉我的统计,如果有缺点,至少也不在方法的疏忽上。所以在当时涉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只加以概括地说明,对于不采取间接估计的理由,未加深论。希望我能得到一些思维比较深入的读者,同时希望持不同见解的人,在批评我这个数字的时候,能够给自己的说法,多发掘一点逻辑上的根据,先让自己的估计,能够站得起来。我这个希望,只实现了一部分,就是批评有了,而我所希望的批评却没有。这篇短文,把三年以前来不及写的写出来,可是我依旧不愿它沦为一种答辩的文字。必须指出,我的数字,并不全合实际情形,不过不切实际的程度至少要小一点。我的主
4、要目的不在指出由投资估计生产为什么不切实际,而是要求作出一个尽可能合于实际的统计。所以,我除了说明不能用投资估计外厂生产的理由以外,对自己的统计数字,也进行一次检查,根据以前没有看到的材料,加以校正补充。我不愿这是一篇答辩文字,我希望的,倒是我们对于战前的外厂生产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二我们现在第一步讨论为什么不能用投资估计外厂生产的理由。用投资估计生产,有一个基本假定,就是外厂的资本与生产之比例,和华厂资本与生产之比例一致,然后华厂资本比外厂资本,才等于华厂生产比外厂生产。我们这里就碰到两个问题。第一,华厂资本、
5、外厂资本这两个已知数,是否完全正确?彼此包括的范围,是否完全一致?第二,即使正确一致,“外厂资本∶外厂生产=华厂资本∶5华厂生产”这个公式的本身,是否能够成立?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它的答复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代表资本的股票及债券,可以随时转移,资本本身就是一个最不容易正确估计的数量。现在一般公认的资本估计数字,华厂是刘大钧先生的估计,外厂是雷穆教授的估计。雷氏的估计,非常粗略,而且偏高,如日籍纱厂的资本,雷氏的估计为1亿美元①,比中国纱厂联合会的估计要高②就是一例。至于刘氏的华厂资本估计,比较精密,可是中国工厂
6、,有两个内在的因素,使资本的调查,不易趋于正确。第一,中国旧式工厂周转资金,多不采用募股或发行公司债的方式。第二,中国工厂,多为独资或合伙组织,股份公司只占全体工厂的四分之一③,而独资或合伙组织之工厂资本,不易调查。有这两种内在的原因,调查中国工厂的资本,往往不免偏低。我们现在假定以上两资本估计都非常正确,在比较的时候,还要注意一点,就是雷氏的外厂资本估计,在地域上包括香港及东三省,在工厂规模上包括一切大小工厂,欲求其估计与刘氏之华厂资本估计,作一正确的比较,必须在雷氏的估计中,把东三省和香港的工厂以及不合工厂
7、法的工厂除开,否则就不免高估外资对华资的比例,从而有高估外厂生产的可能。我们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外厂资本∶外厂生产=华厂资本∶华厂生产”,这个公式的本身,能不能成立?也就是说,假定外厂资本与华厂资本估计,都非常正确,而且彼此的范围也都一致,这个比例是不是就可以拿来作为估计外厂生产的根据呢?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指出一点,就是一个产业使用各种生产元素中,某一项生产元素的比例增大,其生产亦增大,但增大的比例并不能一定等于该项元素增大的比例。就资本这个生产元素和劳力等其他元素使用的比例讲,外厂是高于华厂的,可是我们
8、并不能因此推定生产也作同比例的增加,如果这一点判断不错,那么我们就不能因为外厂资本比华厂资本大三倍就断定生产也必须大三倍,这是理论。再就事实讲,也难以自圆其说。中国纱厂比较是属于新式工厂的一种,资本与产值的比例,应与外籍纱厂相近似,可是实际的数字告诉我们,华厂资本与产值的比例为一比三,而外厂则仅为一与一之比。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我们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战前全国纱厂资本,华厂只占4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