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94769
大小:37.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30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之眼界决定成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之眼界决定成败篇一:《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之眼界决定成败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这段话直译是这样的:蜩和小学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数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到九万里向南海去呢?”这短短几句话就告诉我们,1个人眼界的高低决定人生境界的高低。1个人眼界的高低,会直接决定他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会深刻地影响着1个人的做事方法。----《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第四十一页第一行今天很残酷,明天
2、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很多人都死在明天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逍遥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尊德性”,指的是发扬自己先天的善性;“道学问”,也包含着后天学习努力的成分。“致广大而尽精微”,原意为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
3、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目标与境界。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又必然蕴含着中庸的理性精神,所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追求的是1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尽精微”的目的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因此,“广大”与“精微”并非是相反相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就是细节追求的目标。境界高远,却立足于现实,体现了超凡境界与现实态度的和谐统一。----《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第四十四页第五行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向宽处行。----晚清名臣左宗棠在江苏无锡梅园的
4、题字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李嘉诚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这话的意思是: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信封老鼠哲学的李斯
5、做的第一件短视的事情是杀害同窗韩非,第二件事焚书坑儒,第三件伙同宦官赵高逼死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帝。结果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人,最后因赵高作乱,李斯一家也因连坐而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周易》这段话说的山下出泉,泉水从地下冒出来。我们如果研究卦象,先暂不看卦而在脑中构成1个景象,山水蒙,那么景象是1个山,下面出水。透过了这个现象,我们能有这样的1个概念,效法这个卦的精神——果行、育德——这是2个观念,用南怀瑾先生的意思就是行为要有好的成果,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行为要有结果为果行。饿死不
6、掳掠,冻死不拆屋。----岳飞在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应该吧心胸再放宽一些,把目光再放远一些,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天的更通泰,世界更宽广。----《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第五十四页最后一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迁怒于人,不重复自己的过错。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颜回好学,他“不迁怒,不贰过”。在这里,“好学”指的其实是实践行为和心理修养。自己有过失,却归罪于他人,大发脾气,是生活常见的现象。这其实也体现了1种胸怀。“不贰过”,可以看做两层意思:一是知过。1个人能做到知过非常难
7、,我们平时做了错事,我们往往是不自知的。二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有错误,但改过之后就不算错了。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在给柳亚子的诗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尼采的《道德的系谱》不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没有长远的眼光的----《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第五十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