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87014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0
《课程教学论文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程教学论文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论文:地理校本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摘要】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与反思【关键词】乡土地理;校本课程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乡土地理教学面临机遇和挑战,地理校本课程的编排与实施为乡土地理教学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注入了新活力。2009年,我们学校组织地理课题组成员,以博兴县著名的湿地——麻大湖为主体,结合当地乡土地理内容,编写了校本课程《天然乐园麻大湖》,在一学年的实施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和体会。从课程的编排上说,首先,编写教材的老师要热爱这项工作,必须下工夫长期积累材料,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要把通用教材
2、中的地理概念、地理理论运用于解释当地的实际,教师就必须真正弄懂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观察调查,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讲活,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其次,乡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编排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对于我们所生活的某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积累资料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经常到野外去考察,深入熟悉地方的地理环境,认真的分析总结;可以从当地的文献资料获得;关心时政要闻,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模式要有所了解。而且,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走出
3、去,尽可能的掌握当地的地理发展情况,准备一手的资料。课题组几位教师分工合作,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现在地理状况等方面,分别对麻大湖流域的地理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用当地熟知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等很好的解释了通用教材中的部分概念和理论,故事性强,好学易懂。发下课本后,在上新课以前学生已阅读了大部分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实施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1提升教师教师在自身和引领学生开发利用地理乡土资源过程中,完善了乡土地理知识,增强了对现实地理问题的敏感力,深化了对新课程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将认知体系和实践体系有机结合的
4、教学设计水平,建立了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体系,改善了师生关系从而加深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提升了教学科研水平,实现由教学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成为教学—研究复合型教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2塑造新人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参观、访问、调查、考察,认“乡”识“土”了解家乡,这是乡土地理教学与一般区域地理教学最大的不同点。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采集整理乡土地理资源,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有利于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
5、。例如,在学到湖区污染现状时,组织了部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主题:“麻大湖的污染”活动目的:了解湖区污染状况,作一次沿湖考察,并学会简易的水质分析方法。考察内容:(1)观察水的颜色。(2)看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将水样倒入烧杯中,然后放两条小鱼在水里,如小鱼始终在烧杯中漫游,说明水质较好,污染不严重;如小鱼放进去过不多久就死去,说明水质污染严重。(3)看水面有哪些漂浮的杂物?(4)看湖床淤垫情况并测量湖面积(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实测)。(5)观察湖区植被,生态系统特点及水土流失是否严重?(6)沿湖有哪些工厂企业?有无向湖中倾倒工业垃圾现
6、象?(7)那些入湖河流污染严重?其中工厂废水还是生活污水为主?(8)沿湖有多少村庄?有无向湖中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9)沿湖居民有无侵占湖坡滩地种蔬菜和其它农作物?(10)湖岸附近农田菜地农药、化肥的污水是否有可能流入小河?(11)考察麻大湖的供水、水产、养殖、灌溉、航运和旅游等功能。(12)写考察报告,根据考察情况和水质分析结果,每人写一篇麻大湖污染考察报告,要有观点、有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和合理化建议。(13)讨论引黄(黄河)济湖工程的实施对麻大湖的实际意义在这一系列的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认识了麻大湖地理环境,增强
7、了对家乡的热爱,理解了地理(尤其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养成观察生活地理的习惯,学会用地理思想和方法去关注和分析现实际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与途径,培养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了个性,展示了才华,激发、延续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地理学习的效果。3创新理论从发展的课程观出发,创造性地运用行为教学来完成研究。这种地理行为体现在教与学的双方。教师积极开发乡土地理教学资源、整合地理课件、编写随堂学案,都是用自身的行动,来感染启迪学生的地理学风学法,是课程的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在各种
8、地理实践行为中,自己去探索和体验,以加深对地理原理的认识,有助于适应社会、把课堂学习转化为未来责任,也适度参与到课程发展中。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其内容应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