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98395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30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备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备课随着高中英语课改的不断推进,提高教学有效性已经被提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而在教学活动之前有效备课,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它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又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可以体现出一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况且,“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因此我们要对有效备课加以大力提倡和实施。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备课应该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要着重考虑该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
2、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也就是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师必须既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结构体系、教学策略,设计单元教学;又要能从微观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制订详细全面的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选用具体的教学方法,落实庞杂的语言、语法基础知识。所以,在备课中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同时兼顾到教学方法与具体语音、词汇、短语、句式结构、段落篇章结构等的有机结合,编写课时教案并做好升华阶段的课后教学反思工作。笔者认为各个层次的备课都应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一、钻研教材。高中英语新教材有如下特点:1.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2.
3、以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3.使用真实、地道的当代英语语言材料。4.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5.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6.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对教材深刻透彻地进行钻研是实施课堂教学前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深入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更有深度地把握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新理念,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底、得心应手。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在新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各个科目之间以及同一科目之内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
4、科和模块的内在逻辑联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围绕一定的专题或话题展开教学,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因此,在教材的钻研上,我们应从整体进行分析研究,全面了解系统教材的内容,掌握来龙去脉,明确该教学内容与整体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二)在认识了教材所处的知识体系后,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合理化的再处理,仔细揣摩每一节课的教材,思索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三)“钻得深,讲得浅”,这是钻研教材和课堂教学之间关系的简练、深刻的表达。只有在
5、教材的探讨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在应用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游刃有余、指点有方,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无穷魅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欲望,从而让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3二、备学生备学生主要可分为了解分析学生和关注学生两个方面。要使我们的教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就要更多地了解分析学生。要了解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方法基础,了解分析高中这个阶段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及喜欢的听课方式等等。关注学生包括:(一)关
6、注学生学习心理(learningpsychology)1.关注学生的注意力(Attention)要备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Attitude)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Emotion)4.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Enthusiasm)。优化教学程序并拓宽学习渠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二)关注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三)关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注重
7、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境、座位形式和学习氛围。新课标下的备课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中重要的资源进行开发,着眼于“生本位”的教育观和学生发展观,真正使每一份教案(教学设计)都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备课时我们要研究如何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备好、备熟、备灵活、备新颖,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在一节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使备课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推动作用。三、思考教学方式、方法高中英语
8、新课程提倡以下教学方式:1.多数课堂活动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2.多数时间里,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3.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直截了当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