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碾压混凝土材料断裂的实验研究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题目:碾压混凝土材料断裂的实验研究专业学号:姓名:鲁帅指导教师:易虹岚学习中心:奥鹏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4年6月29日院系专业道桥年级学号姓名鲁帅学习中心奥鹏指导教师易虹岚题目:碾压混凝土材料断裂的实验研究指导教师评语是否同意答辩过程分(满分20)指导教师(签章)评阅人评语评阅人(签章)成绩答辩组组长(签章)年月日毕业论文任务书班级学生姓名鲁帅学号开题日期:2014年2月10日完成日期:2014年7月5日题目:;碾压混凝土材料断裂的实验研究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碾压混凝土是一种干贫混凝土,水的用量少,同时水泥用量约为普通
2、混凝土的一半甚至更少,它采用碾压震动机械进行震动压实。碾压混凝土的优点在于高比例的粉煤灰掺量,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碾性,满足了连续、快速、高强的施工要求,所以它工程上特别是大坝建设中应用比较广泛,因此对其性质进行深入研究。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在碾压混凝土劈拉试件中设置各种不同尺寸的试件,并进行劈拉实验。通过对不同试件劈拉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碾压混凝土劈拉试件中设置了各种不同尺寸的试件,并进行了劈拉实验。通过对不同试件劈拉结果的对比分析,1)碾压混凝土存在尺寸效应,其总体规律与普通混凝土是相同的。2)确定了碾压混凝土的应力分
3、析公式,并推到出双K断裂参数的计算公式3)根据碾压混凝土的断裂试验结果,结合普通混凝土的断裂韧度尺寸效应公式,得到适用于碾压混凝土的断裂韧度尺寸效应公式。4)通过对碾压混凝土诱导缝等效强度试验研究得到穿透与非穿透型试件,面积削弱S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规律。3、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间分配:(共3周)第一部分绪论(2周)第二部分碾压混凝土试验(16周)第三部分总结与展望(1周)评阅或答辩(2周)4、参考文献[1]孙恭尧,王三一,冯树荣.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2]林长农,金双全,涂传林.碾压混凝土层面强度
4、特性试验研究[J].红水河,2000,19(3):9-13.[3]成 方,安冬英,林长农.碾压混凝土层面极限拉伸试验研究[J].红水河,2001,20(2):62-65.[4]简 政,黄松梅,涂传林,等.碾压混凝土层面断裂试验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7,13(2):129-134.[5]简 政,张浩博,黄松梅.碾压混凝土断裂性能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14(2):152-156.[6]沈 英,曾昭扬,周立峰.碾压混凝土坝层面剪切断裂分析[J].力学学报,1994,26(6):679-689.[7]金庭节.
5、龙滩高坝碾压混凝土的层间抗剪强度参数[J].红水河,1995,14(3):12-17.[8]曾昭扬,王燕生.高碾压混凝土拱坝诱导缝和横缝布置研究[R].北京:清华大学,1998.[9]张 林,徐 进,陈 新,等.碾压混凝土断裂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1,(5):45-49.[10]张小刚.碾压混凝土诱导缝断面强度、断裂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11]王智文.碾压混凝土拱坝诱导缝等效强度试验研究与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3.[12]KaplanMF.CrackPropagatio
6、nandtheFractureofConcrete[J].ACIJournal,1961,58(6):590-610.[13]BazantZP.SizeEffectinBluntFracture:Concrete,Rock,Metal[J].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1984,110(4):518-535.[14]CarpinteriA,ChiaiaB,FerroG.SizeEffectsonNominalTensileStrenghofConcreteStructures:Multifractal
7、ityofMaterialLigamentsandDimensionalTransitionfromOrdertoDisorder[J].MaterialsandStructures,1995,28:311-317.[15]DuanK,HuXZ,WittmannFH.SizeEffectonFractureResiastanceandFractureEnergyofConcrete[J].MaterialsandStructures,2003,36:74-80.备注指导教师:年月日审批人:年月日诚信承诺一、本论文是本人独立完成;二、
8、本论文没有任何抄袭行为;三、若有不实,一经查出,请答辩委员会取消本人答辩(评阅)资格。 承诺人(钢笔填写):鲁帅2014年 6 月 29 日目录摘要…………………………………………(I)1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