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63684
大小:49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30
《高考历史现象与本质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透过历史现象说明历史本质专项训练试题专家引领题型分析:此类试题在高考试题尤其是选择题中出现的比率越来越高,如“反映了”、“揭示了”、“说明了”等题型。此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史学认知能力,即通过某个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等知识点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从近几年高考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正确率较低。概念解释: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来分,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月亮东升西落、刮风下雨、苹果落地、太阳是圆的、狗长四条腿、人长两只手、人类的产生与
2、灭亡、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现象;如战争、犯罪、起义、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灭亡、国家的产生与灭亡、贫富分化、通货膨胀,都是社会现象。 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假象是指不符合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解题思路:在解答这类试题时,我们一定要审情题意,明确材料所围绕的中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结合历史背景及其特点来分析,从而排除与题意无关的选项和干扰项,透过现象看本质,选出正确的选项。名题导析例如.(08上海综合能力,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
3、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解析:D。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适应了王权加强的要求。“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练一练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
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08江苏,1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08海南历史,8)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3.(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
5、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4.(08年宁夏文综)《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定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5.(08上海历史,B组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
6、.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6.(07海南单科)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7.(海南08三校联考)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8.(08年广东理基,6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7、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9.(08天津卷,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10.(2009福建文综)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11.(08年广东文基,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