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

第六章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

ID:14744707

大小:74.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07-30

第六章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_第1页
第六章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_第2页
第六章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_第3页
第六章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_第4页
第六章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章明清史学:经世与考据本文由雨沫的秋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第六章传统史学的衰落期:明清史学一,社会文化状况与史学发展二,明代史学三,明清之际史学四,清代史学第一节社会文化状况与史学发展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在思想上,统治者大力倡导程朱理学,将之作为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在科举上,采用八股取士,使读书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淡漠对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在文化上,大兴文字狱.从明太祖始,到清康,雍,乾数朝屡兴文字狱,比如康熙朝的"明史案",浙江富商庄廷龙购得明万历年间大学士朱国桢所著

2、《明史》,庄氏请人续写刻印,其中涉及到明末抗清之事,被人告发,庄氏被剖棺戮尸.前后被杀的作序者,刻印者,售买此书者多达72人.雍正时,江西考官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被指为"维止"乃是"雍正"去头.查氏死于狱中仍遭戮尸,亲属被杀或被留放.乾隆朝的"文字狱"有71起.如徐述夔的《一柱楼诗集》"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卓长龄《忆鸣诗集》因把"忆鸣"推变为"忆明"而被定为大逆罪.这种文化上的高压政策,禁锢了学者们的思想自由,使绝大多数学者钻进故纸堆中,专力从事三代,秦汉文献的整理与考订.形成了一代脱离社会现实的考据学风.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封建

3、史学日渐衰落.一,明清史学的分期自明代初年到清代乾嘉年代的史学,受时代的影响,呈现波浪式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明代–明末清初–清代二,文化政策,学术思潮与史学发展明前期的文化政策与学术思潮:1,明前期的文化政策与学术思潮(1)以程朱理学控制思想:国子监生学习《四书》,《五经》,《大明律》,《大诰》,《说苑》,《资治通鉴》等;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合众途于一轨,会万里于一原"(胡广《进书表》);(2)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明代理学正统论的奠基者方孝孺(1357-1402):认

4、为史学理论的首要问题为争正统论反对以"一时"之强弱,事功成败论史主张以永恒的,至高的"大中至正之道","天道"来评判历史–正统之说,何为而立邪?苟以其全有天下,故以是名加之,则彼固有天下矣,何必加以是名也.苟欲假此以寓褒贬,正大分,申君臣之义,明仁暴之别,内夏外夷,扶天理而诛人伪,则不宜无辨,而猥加之以是名.……今将立天下之大法,以为万世劝戒,不能探其邪正逆顺之实,以是其是非,而概以正统加诸有天下之人,不亦长侥幸者之恶,而为圣君贤主之羞乎?([明]方孝孺:《释统上》,[明]程程敏政编《明文衡》)正统和变统:–天下有正统一,变统三.三代,正统也.如汉,如唐,如宋,虽不敢几乎三代,

5、然其主皆有恤民之心,则亦圣人之徒也.附之以正统,亦孔子与齐桓,仁管仲之意欤?奚为变统?取之不以正,如晋,[南朝]宋,齐,梁之君,使全有天下,亦不可为正矣.守之不以仁义,戕之不以正,如秦与隋,使传数百年,亦不可为正矣.–夷狄与中国,女后而据天位,治如苻坚,才如武氏,亦不可继统矣.–二统立,而劝戒之道明,侥幸者其有所惧乎?此非孔子之言也,盖窃取孔子之意也.([明]方孝孺:《释统上》,[明]程程敏政编《明文衡》)"前三代":–夏商周--"仁义而王,道德而治""后三代":–汉唐宋--"智力而取,法术而守""取之不正者"–篡臣,贼后,夷狄–篡臣:如晋,宋,齐,梁之君--"乱伦"–贼后:如

6、武后--"乱伦"–夷狄:如苻坚--"乱华"方孝孺在正统论上最大贡献是加进了华夷之防思想(3)以文字狱威慑士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明史刑法志》);(4)以修书拉拢士大夫解缙等编《永乐大典》解缙等编《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类书.明成祖永乐时,解缙等奉敕编纂,始修于永乐元年(1403),成于永乐五年(1407),参加编辑者达2169人.全书收集重要图书典籍达七八千种,共22937卷(含目录,凡例60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仅目录就有几百卷之多.编排依《洪武正韵》韵目,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

7、天文,地理,医卜,戏剧,评话,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永乐大典》的撰成,在我国文化史上,确乎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当时来说,确是我国文献的渊薮,空前庞大的"百科全书",元以前佚文,多赖之保存.(5)纠心性命之,忽视史学纠心性命之,纠心性命之学:–明薛瑄:"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明史薛瑄传》)–明杨守陈:"学之本在道德,而功业,文艺无非末耳."(《杨文懿公集临海县学记》)史学不受重视–整个明代始终没有大规模的修史工作整个明代始终没有大规模的修史工作(6)抄书成风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