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41429
大小:7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30
《清代官场送礼规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窗体顶端·新闻·图片·微博·博客·视频窗体底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清代官场送礼规则 导语:大清朝的送礼可是有规矩的,光外地官员进京仅常规项目就有冰敬、炭敬、别敬、团拜等。更别提分等级进贡了,京官收这么多礼,外官这如流水一般进贡的银子又是怎么来的呢? 大清的官场是极富“人情味”的,身处其中的每位大人,都有多得应酬不过来的“师长”、朋友。对平头百姓而言,他乡逢故知,乃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对清代的官大人们来说,每遇逢年过节或是“跑部进京”,走访一番师长朋友,恐怕倒是一件苦不堪言,郁闷不已的差使,虽
2、然脸上一定要强颜欢笑,肚里却没法儿不满腹苦水又无处倾泻。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先看看外地官员进京主要做些什么。 光绪年间曾任吏部主事(相当于中组部或人事部的处长)的何刚德,在他的回忆录性质笔记《春明梦录》中对晚清官场情状秉笔直书,做了大量一手记录。 外官(地方官)的荣辱浮沉,都掌握在京官手里,因此,外官不得不跟京官搞好关系。外官在京城的交往圈,主要由三种关系构成:第一是“座师”,也就是在考秀才、举人、进士时录取自己的考官。乾隆之后科举考试的考官一律由翰林出身的京官出任,因此,对科甲出身的外官来说,恩师多年为官可能已经位居要津了,所以
3、师生关系是官场提拔、推荐的指望。第二种关系是“同年”或同乡。同乡不需特别解释,“同年”是指那些考取秀才、举人、进士时名字跟自己写在同一张榜上的人,意思就是跟自己在同一年同一科获“举”的哥们。每科新录取的举人,都要一起暴撮一顿“鹿鸣宴”,而新登第的进士,则享受“琼林宴”,这可都是财政公款掏钱请客的,大家一起吃了这顿饭,就算是一辈子的哥们了,“同年”是官场上最“铁”的关系,科甲出身的官员,一般都有几百个“同年”。第三种关系,是外官所任职省份的京官,清代地方官不许在籍贯所在的本省任职,只许到外省为官,所以,那些从自己任职省份出来的京官也得打点好
4、,他们通过官场上同乡、同年关系对家乡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外官进京述职或京官外放为地方官,都要给交往圈送一遍礼,送礼的名目繁多,仅常规项目就有冰敬、炭敬、别敬、团拜等。 “冰敬”意思是孝敬夏天买冰消暑的钱,“炭敬”意思是冬天烧炭的取暖费,“别敬”是离别京城时的“分手礼”,此外,逢春节、端午、中秋三节另有“水礼”,同乡、同年还有“团拜”名目,大概意思就是每年新春“团体拜年”。 冰敬、炭敬、别敬馈赠的范围不同,“技术含量”也相当高。 根据何刚德记载,道咸以前,外官馈赠京官,冬天炭敬,夏天冰敬,三节水礼,出京别敬等等礼数是齐备的。但同光以
5、来,冰敬则惟军机大臣有之,大概因为那时候没冰箱,夏天冰比较贵,其余的只有炭敬。炭敬数目自八两起,最多一般是三百两。军机大臣按例为三百两,其余按官阶大小、奉托重轻、交情厚薄多少不等。后来则渐渐只论官阶不论交情了。 “炭敬”比较正式,都要用一个漂亮的信封,里面装上银票。信封上不直接写礼金数目,而是要变着法儿的拐弯兜圈子把数目暗示出来,技术含量就体现这里—— 最常见的是写“梅花诗八韵”,意味着内有银票八两。 若写“《四十贤人传》一部”,当然就是四十两。还有一种写法是“强仕”,语出《礼记》:“四十强而仕”,弄得像谜语一样,显然这更高明一些,
6、因此更大的数目都用这种写法。 “大衍”,五十两,语出《周易》:“大衍之数五十”。 “耳顺”:六十两,《论语》:“六十而耳顺”。 “百寿图”一轴、两轴、三轴……当然就是一百两、二百两、三百两…… “双柏图一座”,二百两。 “秦关一座”,一百二十两,寓意“函谷关高一百二十丈”。 “毛诗一部”,三百两,因为《诗经》的权威注本出自汉代毛亨,而《诗经》有三百零五首诗。 超过三百两的,就属于非常之赠了,据说如果座师是军机而学生已位至督抚的,炭敬要送“孟津一渡”,含义:八百诸侯渡孟津伐纣。 信封上写“谜语”这个送礼模式是固定的,但是谜语
7、本身并不固定,而是送礼者自出机杼,各炫其技,万一收礼者猜谜水平不高,就会闹出笑话。 “涛贝勒”载涛是醇亲王奕譞的七子,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光绪末叶权势熏天,执掌兵权。此人爱好京剧,而且是个一等一的票友,据说擅长猴戏,能饰演孙悟空,于诗书上却“未尝讲求”。一次,有客造访,晤谈之后,给涛贝勒桌上留下纸袋一个,上写“千佛名经一部”,里面看上去厚厚的一大摞。涛贝勒没有打开看也没收起来,及至别的客人来访,竟把那个纸袋拿起来招摇,说:“今天有人送我佛经一部”,然后打开一看,蓦然发现里面并无佛经,而是银票一千两!传为一时笑柄。 别敬则不那么正式,数量
8、较小,而且往往直接送现银。地方大员到京,除朝贵外,同乡同年,及服官省份之京官,都要遍送,通常不过十两而已,最低的竟有六两的。虽然价不高,但是由于要打点的人数甚多,外官也普遍感到不堪重负。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