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86801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9
《浅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探讨 论文摘要:在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背景下,作为林业行业主体的林业技术专业,建立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该文阐明了构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构建了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方面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林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2、,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对于我国的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代林业需要高技能的林业人才 林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这是林业的
3、基本属性。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现代林业需要构建三大体系,即完善的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后,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步伐加快,共完成林权勘界面积5222万亩,涉及农户数达636万余户,占应勘界集体林总面积的98。其中,21个重点山区县(市、区)完成勘界面积3782.5万亩,累计发放林权证124.33万本,发证面积达3160万亩。实现山有其主,把过去沉睡的山林变成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把森林资产变成农民的重要财产,把林业经营变成农民的创业平台,充分
4、发挥林地的巨大潜能。 安徽省的林业正由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以三大体系为支撑的现代林业转变,林业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林业经营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兴林富民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宗旨,林业产业政策的实施将导致安徽省林业产业结构面临很大的调整。这些变化都迫使林业教育要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林业建设需求输送适销对路的林业建设人才,作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要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要调整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林业体制改革需要、适应新管理模式需要、具有崭新生态
5、理念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4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为了进一步落实《决定》的精神,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
6、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述这些新理念、新要求,是研究高职教育特色的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以往的学科教育体系和中职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建立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作为林业行
7、业主体的林业技术专业,建立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当务之急。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学用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模块式教学改革,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工学结合的主动适应市场专业需求变化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开发了综合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训练模块以及素质拓展模块的教育体系。实施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训方案、过程监控、质量保障、结果认定等全方位开展研究,瞄准“双证”融通切人点,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学院积极推行工学结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