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史笔记

隋唐五代文学史笔记

ID:14663212

大小:88.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7-29

隋唐五代文学史笔记_第1页
隋唐五代文学史笔记_第2页
隋唐五代文学史笔记_第3页
隋唐五代文学史笔记_第4页
隋唐五代文学史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文学史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隋文帝开皇(589)统一全国,结束了二百七十馀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隋炀帝大业三十年(617),关垅贵族集团代表人物李渊、李世民在翌年(618)五月,李渊即地位于长安,改国号曰唐,与武德七年(624)统一了全国。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l.识记: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2.识记:卢思道(535——586),字子行,范阳(河北涿州)人。其代表作品《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以“思妇

2、-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  理解:卢思道《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3.识记:杨素及其《出塞》诗。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行伍出身,亲历征战,对边塞风霜行役的军旅生活体验尤深,于诗中表现得亦更为真切。代表作《出塞》(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简单运

3、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美女篇》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薛道衡《昔昔盐》(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

4、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诗为作诗而作诗。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第二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贞观是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1.贞观诗坛的主掌者。为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关垅人士为主,受儒家儒家崇古尚质诗教说影响)和南朝文士。 “贵于清绮”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

5、声辞之美而言,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流于轻艳纤弱为其所短。“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是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是其缺憾。贞观诗风的新变,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但两者之前合而未融。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而未融的弊病。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宫庭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

6、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风格趣味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贞观时期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虞世南等人所编,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以便于应制咏物时摭拾辞藻和事典,把诗写得华美典雅。2.上官仪与上官体。上官仪:(608?—664),字游韶,陕州(金河南陕县)人。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在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新生代的宫廷诗人。上官体:贞观诗坛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其风格特征是“绮错婉媚”。《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

7、之为上官体。”他的诗有意摆脱从类书掇拾辞藻的陈规旧习,注重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转,从而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绵缈空朦的诗境。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这种绮错婉媚、重视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五言诗,成为当时人们模仿效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时人称为“上官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以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体诗人

8、穿凿最高水平的典范为当时众多诗人所效法。上官体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它上乘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体局限与创新: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