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58456
大小:23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9
《驻哈萨克斯坦使馆经商参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驻哈萨克斯坦使馆经商参处经贸调研2008年第23期2008年6月30日———————————————————————————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的哈萨克斯坦银行业一、哈银行业近几年发展情况哈实行“两级”银行体系,哈国家银行即央行是一级银行,履行货币发行、金融管理等职能;其他除哈萨克发展银行外都是二级银行(哈萨克发展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上世纪90年代初,哈二级银行数量较多,最多时达到150余家。1995年,哈开始银行改革。1996年底,哈央行宣布全国银行开始向国际标准过渡,并加强了对二级银行的管理。2000年以后,为促进哈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哈央行采取了包括提高银行资本金最低限额、采用
2、国际会计标准等措施,对银行业进行了整顿,并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提高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二级银行数量大幅减少,行业集中度也越来越高。截止2008年5月1日,哈国内共有35家商业银行(见附件一:哈银行体系、附件二:哈银行信息一览表),其中100%国有股份银行1家——哈住宅建设银行,外资银行15家(另据报道,哈萨克“阿斯塔纳—金融”公司2008年将开设“阿斯塔纳—金融”银行,5月26日已经在国家金融监管署登记注册,预计年内将正式成立并营业,届时哈银行数量将增加至36家)。银行数量的不断减少伴随着资产的集中,成为哈银行市场目前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35家商业银行中资产排名前10名的银行资
3、产总合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92.74%(俄罗斯其前10大银行的市场资产份额仅为50%)。而且,哈银行市场排名前三位的哈萨克商业银行、图兰—阿列姆银行、哈萨克人民银行资产就占了银行业资产总额的59.34%(见附件三)。这几大商业银行是哈银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哈银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内部力量有可能进一步整合,“强者愈强”的趋势还将继续。13近年来,哈银行资产规模大幅增加,银行各项指数扶摇直上。2000年到2007年的八年间,总资产年均增幅在56.6%以上,占GDP比重也越来越大。2007年资产总额达到116834亿坚戈(约合953.36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93%(见附件四、
4、附件五)。2007年,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上一年增加6132亿坚戈(增幅为52.5%),达到17818亿坚戈;存款总量增加17090亿坚戈,达到64240亿坚戈,其中个人存款14478亿坚戈,增加了4136亿(增长40%),机构存款49761亿坚戈,增加了12954亿坚戈(增长35.2%);贷款总量增长45%(2006年为30%)。居民对银行系统的信任度也有所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哈银行业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其固有的一些特点也使其在国际金融形势恶化时面临着较大的危机和风险。二、国际金融动荡对哈银行业造成的影响国外资金是哈国内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哈银行业资产快速扩张
5、的主要资金也来自于国外,国内居民储蓄率相对较低,个人存款占银行业负债的比例较小。这种融资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哈银行业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去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动荡就对其形成了冲击。从2007年全年看,哈银行主要数据虽然是在增长,尤其是1-8月份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以8月份为“分水岭”,哈银行业几年来“繁荣”的景象出现了巨大变化,8月份以后的几个月里增幅明显回落,有些指标还出现了下降。今年以来,除个别大银行外,多数银行仍然显现“疲弱”的发展趋势。2月末,阿拉木图商业金融银行、努尔银行、“采斯纳”银行、“德尔塔”银行等9家银行甚至出现了帐面亏损。国际金融动荡对哈银行业造
6、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融资困难,偿债能力下降。长期以来,国外融资在哈银行业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据哈萨克央行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7年12月31号,哈萨克外债总额为963.7亿美元,占到GDP总值的92.8%,相当于哈国民人均6192美元。外债总额中,政府担保的外债额为20.99亿美元,占2.2%;非国家担保的债务额为942.7亿美元,占97.8%;其中,企业间的债务额为299亿美元,占31.0%。美次贷危机引发全球信贷能力的下降。去年下半年以后,13哈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大幅减少。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其国内的高通胀,但国家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融
7、资的减少也直接影响到了银行偿债能力的下降。哈央行在其《2008-2009年货币信贷政策发展方向》报告中也承认,“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哈目前的偿债能力不足”。银行偿债能力的下降也导致银行贷款信用等级下降。投资风险的增加和融资困难,使得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哈主权信贷等级和银行贷款信用等级。最近,世界三家著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穆迪投资者服务”(Moody'sInvestorsService)和“惠誉”(FitchRatings)在评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