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58043
大小:14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9
《文学院2012012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表 2011年9月专业科目星期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2010级中国古代文学2011级中国古代文学一上午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第3周开始,36课时)徐家昌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第4周开始,36课时)马宏柏下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校区主楼W236(6—7节)张友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校区主楼W236(6—7节)张友群二上午文学思潮研究*(第5周开始,36课时)陈亚平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学研究(12—20周,36课时)黄善明文学思潮研究*(第3
2、周开始,36课时)董国炎中国小说史**(第4周开始,36课时)董国炎下午英语(6—7节)中心校区主楼E524郭松廷中国散文研究*(第3周开始,36课时)戴健英语(8—9节)中心校区主楼E524郭松廷三上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4周开始,36课时)王澄霞英语(1—2节)中心校区主楼E524朱建迅英语(3—4节)中心校区主楼W339朱建迅下午四上午中国现当代文本研究*(第3周开始,36课时)徐德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元明清文学通史*(第3周开始,36课时)黄强文学方法论*(第3周开始,36课时)许建中时文与古文**(第4周开始,36课时)黄强下午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3-11周,36课时)
3、陈军文学批评史*(第3周开始,36课时)明光唐前文学通史*(第3周开始,36课时)陆永峰五上午现代文学学科内涵拓展*(第3周开始,36课时)郭建军文史考证的理论与实践*(第3周开始,36课时)田汉云下午文化与文学*(第3周开始,36课时)徐德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鲁迅研究**(第4周开始,36课时)马宏柏《论语》诠释研究**(第4周开始,36课时)柳宏注:*为单周,**为双周,专业课上课地点在本院研究生教室及学科教研室。8文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表 2011年9月专业科目星期2010级文艺学2011级文艺学2010
4、级汉语言文字学2011级汉语言文字学一上午中西比较文论(10-18周,36课时)古风《说文解字》与上古文化研究(3-11周,36课时)钱宗武下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校区主楼W236(6—7节)张友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校区主楼W236(6—7节)张友群二上午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第3周开始,36课时)陈学广文艺社会学(3-11周,36课时)姚文放下午英语(6—7节)中心校区主楼E524郭松廷英语(6—7节)中心校区主楼E524郭松廷三上午英语(1—2节)中心校区主楼E524朱建迅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论和方法(3-11周,36课时)钱宗武英语(1—2节)中心校区
5、主楼E524朱建迅下午辞格研究于广元四上午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20周,36课时)赵彦芳文学理论体系研究(12-20周36课时)佴荣本现代汉语语法研究(3-4节,36课时)张亚军下午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王强汉语修辞研究**于广元五上午文学理论专题研究(3-11周,36课时)苏保华汉字学**(第4周开始,36课时)班吉庆下午训诂学(3-11周,36课时)文化学概论(12-20周,36课时)钱宗武8注:*为单周,**为双周,专业课上课地点在本院研究生教室及学科教研室。8文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表 2011年9月专业科目
6、星期2010级课程教学论(语文)2011级课程教学论(语文)2011级教育硕士(语文)2011级古典文献学一上午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4-5节,54课时)理科楼332陈四光中国古典文献学(36课时)张其昀下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校区主楼W236(6—7节)张友群[英语9班转到4班]英语(6-8)中心校区主楼0410鲍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校区主楼W236(6—7节)张友群二上午语文教学艺术论(36课时)梅尚筠中国语文教育史(54课时)徐林祥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36课时)(3-11周)陈文和(12-20周)许建中下午教育心理学(6—8节,54课时)理科楼22
7、8何桂宏教育学原理(6-7节,54课时)理科楼102薛晓阳/陈秋苹英语(8—9节)中心校区主楼E524郭松廷三上午[英语1班转到11班]英语(1—2节)中心校区主楼E425张燕玲英语(3—4节)中心校区主楼W339朱建迅下午语文课程论(54课时)王乃森四上午中国语文教育史(54课时)徐林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4)中心校区主楼W236刘勇下午语文课程论(54课时)王乃森(教研室)语文教学艺术论(36课时,多媒体)梅尚筠清代学术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