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52581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9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收获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收获(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课)作者及工作单位王方锐河北省清河县清河中学 课程简介我们高二语文选学的2005-——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包括人物主要事迹、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推荐语、颁奖词以及材料所适合的写作话题等。这部分内容,不仅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内容分析感动中国人物素材集中,一件件动人的故事及其所包含的精神,不仅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而且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一、文质俱佳的颁奖词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素材;二、鲜活
2、动人的事迹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最佳素材;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因具有典型性、时代感等特点,“感动中国人物”是每年高考考生常选的作文素材。不少作文因选用了“感动中国人物”这素材,在发展等级上达到了“材料新鲜”的要求,增加了文章亮点。学生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他们会被“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大多数学生会自觉主动的去背诵那些文质俱佳的颁奖词。学生们能认识到这些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但是在素材的实际运用方面存在难度。一到作文时,许多学生总觉得手头没有适合的素材可用,常有“巧妇难为无米
3、之炊”之感。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善于多角度分析材料,找准素材与主题的有效契合点,一材多用。所以,素材的归类整理和素材的灵活运用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目标1、能概述人物事迹,背诵并能灵活运用文质俱佳的颁奖词。2、归类整理所学素材,在作文时能多角度的灵活运用所学素材,提高写作水平。3、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接受心灵的洗礼,提升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概述人物事迹,背诵并仿写文质俱佳的颁奖词。2、归类整理素材,能多角度的灵活运用所学素材写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4、二、展示学习目标三、合作交流,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四、教师点评指导五、学生评委宣布获奖名单并宣读颁奖词。六、教师小结。七、布置作业。一、导入人生漫漫数十载,而你一直在追求着什么呢?是生存,还是活着。我想生存只是一种肉体的寄托,而活着,则是有感动,有血肉、有良心、有奋进、有博爱的存在。同学们,学了那么多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材料,你感动了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三、多媒体展示各小组本节课要展示的探究题目:1、一、二组问题,“‘颁奖词’有何特点?试结合3—5例具体分析。高考试卷中有
5、这种题型吗?它对你的语言表达有何帮助?”2、三、四组问题,“试给这些人物素材分类,说说它们适合作文的那类话题?”3、五、六组问题,“从近五年的高考优秀或满分作文中,找出成功运用了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文章,分析归纳其运用的技巧。(举例时3篇为宜,最多不超过5篇。)”注意:各小组时间展示时间为8分钟。四、点评指导(每个小组展示结束,教师要及时点评、指导。)1、一、二组问题指导。在分析完学生展示成果的优点后,教师补充仿写颁奖词技巧:颁奖词的特点(一)情感性 (二)深刻性 (三)简洁性 颁奖词的写法(一)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
6、事迹。(魏青刚的颁奖词)一、学生选出的六个评委坐到最前排。二、齐读学习目标。三、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用投影仪展示)。1、一、二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最为例子的颁奖词要背诵)2、三、四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3、五、六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四、评委宣布获奖名单并宣读颁奖词。五、大声齐读多媒体展示的以下内容:一个有感动的社会是不会麻木的,一个有感动的国家是不会消亡的,一个有感动的民族一定是有力量的。阅读感动、铭记感动,传递感动,把感动变成行动,把行动载入英雄的史诗,我们都会是感动中国的人物。让爱持久,让感动永存人间!六、
7、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七、下课后把本节课上所有展示成果张贴或挂在教室后的语文展示专栏内。本节课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课。近一个月来,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学习了2005-——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素材。针对该部分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学习要求:1、自主学习,学会概述人物事迹。2、背诵自己喜欢的颁奖词,并能找出特点和规律,成功仿写。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对自己学习语文的重要作用。4、小组间分工合作,探究问题各有侧重。另外,鼓励各小组在完成自己必须完成的课题外,主动去思考探
8、究其它小组的问题。我认为现在我们年级语文成绩不能提高的瓶颈就在于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一到作文时,许多学生总觉得手头没有适合的素材可用,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善于多角度分析材料,找不准素材与主题的有效契合点,不会一材多用。我觉得现在许多学生面临的是“有米也难成炊”的写作困境。(二)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朱光亚的颁奖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