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41538
大小:21.9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9
《2015一建《建筑》章节练习:施工测量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5一建《建筑》章节练习:施工测量技术 复习要点 1A413011施工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1A413012常用工程测量仪器的性能与应用 考点分析 关于施工测量,考试用书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测量内容和方法;二是测量仪器的性能与应用。 1.测量内容 施工测量现场主要工作有长度的测设、角度的测设、建筑物细部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建筑物细部点高程位置的测设及倾斜线的测设等。 测角、测距和测高差是测量的基本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施工测量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2)建筑物定位、基础放线
2、及细部测设; (3)竣工图的绘制; (4)施工和运营期间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沉降观测需注意: 甲级建筑、复合地基与软弱地基上的乙级建筑、加层与扩建建筑、邻近受影响大的建筑等需要施工与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 普通建筑在基础或地下室完成后观测,大型或重要工程建筑物在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施工期间,建筑物沉降观测次数与周期可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变形发生异常,有如下情况之一时,立即报告,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
3、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2.施工测量常见的方法 常见的测量方法有如下几种: (1)已知长度的测设:测设某一已经确定的长度,就是从一点开始,按给定的方向和长度进行丈量,求得线段的另一端点。 (2)已知角度的测设:测设已知角度时,只给出一个方向,按已知角值,在地面上测定男一方向。 (3)建筑物细部点的平面位置测设:这是施工现场应用较多的一种测设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直角坐标法; ②极坐标法; ③角度前方交会
4、法; ④距离交会法; ⑤方向线交会法等。 在施工现场,应根据控制网的形式及放线的精度要求及施工现场的条件来选用。读者应掌握这几种做法的适用条件。 例题:测设已知水平角的一般方法是根据以下(BCE)已知条件进行测设。 A.已知一段距离B.有一个已知方向 C.测设已知水平角的数据D.已知一个地面点的高程 E.已知角的顶点位置 (4)建筑物细部点高程位置测设:这是施工现场应用最多的一种测设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读者应掌握简单的高程传递及计算。 例题:地面高程测量时设B为后视点,A为前视点;B点的高程是50.128m,当
5、后视 读数为1.116m,前视读数为1.235m,则A点的高程是(B)。 A.47.777mB.50.009m C.50.247mD.52.479m 3.常用施工测量仪器与应用 普通项目施工测量目前常用的仪器有水准仪、经纬仪等,随着建筑工程施工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型工程运用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与测设。由于全站仪的测量原理与经纬仪测量类似,且其型号比较多,考试用书没有详细介绍,只重点叙述了水准仪和经纬仪的性能。 (1)水准仪 读者应掌握水准仪的主要组成部分、精度种类与标识,水准测量的工作原理、相应精度的仪器适用于何种
6、精度的水准测量、水准测量的实际操作过程。 (2)经纬仪 读者应掌握经纬仪的主要组成部分、精度种类与标识,角度、距离测绘的工作原理、相应精度的仪器适用于何种精度的测量工作。 例题:采用角度交会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可使用(BCD)仪器完成测设工作。 A.水准仪B.全站仪 C.经纬仪D.电子经纬仪 E.测距仪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平面控制测量必须遵循的组织实施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平面到立面B.由立面到平面 C.由整体到局部D.由局部到整体 2.关于大中型的施工项目平面控制测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7、.平面控制测量必须遵循“由局部到整体”的组织实施原则 B.先建立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再建立场区控制网 C.以平面控制网的控制点测设建筑物的主轴线 D.根据副轴线进行建筑物的细部放样 3.建筑物细部放样的最直接依据是()。 A.施工控制网B.场区控制网 C.主轴线D.副轴线 4.小规模或精度高的独立施工项目,可直接布设建筑物()控制网。 A.施工B.细部 C.主轴线D.副轴线 5.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定位、定向和起算的依据是()控制网。 A.施工B.场区 C.主轴线D.细部 6.建筑物施工控制网的坐标轴,应与工程设
8、计所采用的()一致。 A.黄海坐标B.主副轴线 C.平面控制网坐标D.高程控制网坐标 7.对施工控制网为轴线形式的建筑场地,最方便的平面位置放线测量方法是()。 A.直角坐标法B.极坐标法 C.距离交会法D.角度前方交会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