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31518
大小:4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9
《社区社会保障实习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区社会保障实习报告一.实习时间2011.12.26——2012.1.13二.实习地点三.实习目标1.了解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的概括及实务2.了解社区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和面临的问题3.思考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与完善等问题4.召开实习情况总结会,交流意见心得四.实习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步伐加快,"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对我国社区社会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社区社会保障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完善我国社区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模式,树立新的保障理念,是构建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社区社会保障制度的
2、前提一、什么是社区社会保障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终落实和托底的基础部分。它是以社区为主体和载体,为社区成员提供管理服务,并多渠道筹集资金,在社区成员享受法定基本保障、单位补充保障后,基本生活仍然发生困难时给予托底保障,发挥其管理、服务和托底保障功能。社会保障层次应分为社区托底保障、政府法定基本保障、单位团体补充保障三大层次。社区托底保障为政府法定基本保障拾遗补缺、消除死角,帮助政府落实法定基本保障的政策和待遇,为社区成员提供互助救济、解困救急等经济上的托底保障,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社区服务。二、社区社会保障是
3、社会保障最基础的托底保障1、社会保障起源于社区社会保障。2、政府法定基本保障不能替代社区的托底保障。3、我国政府的社会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基本保障。社会保障的内容、水平和方式,一般要受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标准不可能太高,在相当长时期内,只能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标准的社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刚刚建立,刚刚起步,尚不可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养老保险只在城镇职工中实施,医疗保险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起步,失业保险在企事业单位实行,大量的个体从业人员,甚至三资、私
4、营企业、乡镇企业职工不在社会保障网中,他们抗风险能力低,最需要社会保障。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相应地出现了对社会保障不同层次的需求,除了政府强制性基本保障外,还应有单位补充保障和社区托底保障。三.社区社会保障的现状 据了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3个城市2008年计划新建住房面积共17607.35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面积4894.06万平方米,占新建住房面积比例为27.8%。全国大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面积占新建住房面积的比例都在10%以上。从整体情况看,保障性住房已经成为2008年住宅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2
5、008年中国房产的一个热门话题。 即便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可是它能保障队伍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吗?保障性住房计划一出台就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对此提出了置疑:"现阶段除了特困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其他为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家庭至少占80%以上。政府解决如此庞大群体的住房不符合实际,是画饼充饥,国际上也没有先例"。他说,"而且,限价房只不过是告诉市场,房价只能上涨,不能下降。这不符合经济规律"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无论是对低收入群体实施特殊保障,还是对中低收入群体实施普遍保障,
6、其基本原则就是对市场"拾遗补缺"。其主要意图为: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利;调整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从宏观上看,保障性住房的推广实施将对目前高位运行的房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一些土地储备较为丰富的城市来说,一旦保障性住房实际供应量增加,一方面会缓解楼市供需矛盾,加大商品房市场的竞争压力,挤压商品房的空间;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增加,将会减少商品房市场需求,这就可能降低楼市上涨预期,重点关注中西部城市实施程度。 各地保障性住房在实施过程中也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格审查不
7、严,保障对象部分错位;建设标准不严,户型偏大,品质跟不上;选址不合适,交通不便利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保障性住房失去兴趣和热心,也可能会阻碍政策性住房推进的进程,因此建设部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保障性住房管理实施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特别是在房价高的大中城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房源和土地供应,动态把握其供给规模,使政府在调控市场、优化结构、平抑价格等问题上掌握主动。及时出台系列政策法规,严格限定建筑标准和购买对象,这样才能确保保障性住房目标的实现四.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社会保障研究与实践进入
8、新的阶段.20多年来,我们的研究侧重于体系构建、模式设计、政策制定等领域,对社会保障的具体实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