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上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ID:14621853

大小:2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9

语文版七上山中避雨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版七上山中避雨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版七上山中避雨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版七上山中避雨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版七上山中避雨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上山中避雨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4、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渔光曲》。启发引导:一曲优美和谐的《渔光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世界,

2、今天,我们就走近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通过他的散文,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诠释,去倾听他对音乐新的感悟。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2、题目解说:从标题上看,“山中”介绍了事件发生的地点,“避雨”是本文要介绍的事件。文题给读者留下了未知的故事。3、作者: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现代陶渊明),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从夏沔尊学文学。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建立达中学。此外,还当

3、了两年的和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在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辞世。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4、学习生字:寂寥(liáo)冗(rǒng)长工尺(chě)弄(lòng)乐(yuè)以教和陶冶(yě)雇(gù)5、理

4、解生词。6、学生自由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1、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明确: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丰子恺为给女孩安慰,向茶博士借得胡琴(发展),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局)。2、本文的叙

5、事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叙事中有两条线索并行,情节线索与感情线索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从情节看,四段依次是:遇雨、避雨——借琴——拉琴、和唱——齐唱、惜别从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继而恰恰是因阻雨而感受到了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是给青年们拉琴,大家齐声歌唱,由此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是产生了与青年们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今日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至于两个女孩,开始是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6、继而是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是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四、教师小结: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去积极地倾听音乐吧,它会使你品格高洁、性情儒雅,会使你的生活情趣盎然。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文章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写法上,运用比较,突出主题;语言上,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你能找出这样的语句吗?描绘了如诗

7、如画,美不胜收的情境。请你试着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阅读时要细细揣摩、品味。二、整体感知,把握主旨。1、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主旨。明确:本文主旨是“乐以教和”。2、深入推进:“乐以教和”有什么作用?明确:“乐以教和”有利于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3、明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明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曾在山中小茶店里拉胡琴,“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并和着音乐齐唱起来。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是音乐使大家和谐相处,这正是“乐以教和”啊!三、精彩片段品析。教师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提

8、醒学生注意下列问题:1、“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喜”?2、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3、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