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19779
大小:3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9
《机械停表读数是否估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机械停表读数是否估读?机械停表读数是可以估读的,粗略的读停表的读数: 小盘: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 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
2、读31-60s。机械停表是由频率较低的游丝摆轮振动系统通过发条和锚式擒纵机构补充能量,以齿轮系统带动指针显示分秒,并设有专门的启动停止机构。一般停表的表盘最小分度为0.1s或0.2s,测量范围是0~15min或0~30min。有的停表还有暂停按钮,可以用来进行累积计时。应用方法: 停表是一种常用的测时间间隔仪器。它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控制指针转动而计时的。在它的正面是一个大表盘,上方有小表盘.秒针沿大表盘转动,分针沿小表盘转动。分针和秒针所指的时间和就是所测的时间间隔。在表正上方有一表把,上有一按钮。旋动按钮,上紧发条,这是秒表走动的动力。用大拇指控
3、下按钮,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下按钮,秒表停止走动,进行读数;再按一次,秒表回零,准备下一次计时。(注意:使用这类秒表一定要完成这一程序后才能进行下一次计时。这类表不能在按停后又重新开动秒表连续计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秒表在表把左侧装有一按钮,当表走动时将此按钮向上推,表停走;向下推,即继续累计计时。) 简称:一调(归零);二按(启动);三停;四读。使用停表进行计时测量所产生的误差应分两种情况考虑。(1)短时间测量(几十秒以内),其误差主要来源于启动、制动停表时的操作误差。其值约为0.2s,有时还会更大些。(2)长时间测量,测量误差除了掐表操作误差
4、外,还有停表的仪器误差。实验前可以用高精度计时仪器,如数字毫秒计等对停表进行校准。由于停表的机械很精细,结构也很脆弱,因此使用时要求十分细心,以保持它的精度,延长使用寿命。实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电子停表的准确值可以达到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秒),并将它们相加。它的准确值为0.1秒。学生活动:1,用停表实测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为多少次?2,用停表侧1分钟做仰卧起坐的次数?3,用停表实测1分钟眨眼的次数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
5、像的规律。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
6、具座若干组。五、教学过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说明:复习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物理。)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说明:学生经历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7、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奇妙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师象凹透镜一样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即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分类,像凸透镜一样将学生的思维汇聚到本课探究的课题上,即
8、聚合学生思维。学生在相互探讨中,提高了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