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9929
大小:4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1
《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英美式权威解读作者:张秀琴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当代英国著名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DavidMcLellan)的著名代表作《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MarxismafterMarx)(第3版)一书的中文版,2008年5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公开出版了。对于中文世界的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宣传者和教育者来说,这是一本十分有价值的阅读材料和研究资料。因为无论从著
2、作者的知名度与代表性,还是从著作内容框架及体系安排的创新性与典型性来看,这都是一本十分值得收藏于案头并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当代国外(特别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典文本。该书的作者戴维·麦克莱伦(1940年生人),系当代英国乃至西方英语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作为英国肯特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的政治学教授和纽约州立大学的访问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就是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良好的学术教育背景(先后毕业于MerchantTaylor学校、St.John学院和牛津大学)、频繁的国家学术交流(曾在欧洲大陆和北美等英
3、语国家举办过多次学术演讲),以及执著的专业研究定位(他所有的研究专著都以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所有这一切,既为麦克莱伦成为当代国外特别是英美世界最著名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一奠定了基础,又为他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英语世界的广泛而有效地传播铺平了道路,这样,他的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所以能在当今欧美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如前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麦克莱伦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或“马克思主义”为研究主题的。正是在这一相对集中而
4、专注的研究兴趣指导下,他在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思想来源梳理以及基本问题探讨等领域中都颇有建树。在文本研究方面,麦克莱伦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他翻译并编辑整理了许多英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而且这些文集都已成为英国乃至美国等许多大学哲学系学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时的必读书目。从某种意义上,当代大多数年轻一代的英美马克思学者正是通过麦克莱伦所翻译和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来了解和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此外,他还对马克思的思想来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他的《马克思思想导论》(此书第3版也已在中国人民大
5、学出版社的本套丛书中一并推出)、《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了中文版)、《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马克思传》(最后两本书也在中国人民大学本套丛书之中)等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基本问题探讨领域,麦克莱伦则倾向于涉猎宗教、政治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如他的《意识形态》(此书第2版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基督教的政治关联性》、《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等。立足于扎实的文本研究(根据MEGA1和MEGA2的最新文本资料),从梳理马克思思想来源开始(包括马克思与其思想先驱如黑格尔等人
6、的关系、马克思与其同时代的思想家如鲍威尔等人的关系,以及非常棘手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等),拓展到与当今时代密切相关的问题领域(如政治法律思想、新闻媒介传播、宗教等意识形态问题),进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划分为“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两大阶段,或者干脆不承认马克思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而以“马克思主义”专指马克思以后的各种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解释和运用)进行不同于前苏联教科书的创新探讨,这就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典型特点。它集中地体现在麦克莱伦的这本《马克思之
7、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麦克莱伦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英美式权威解读”。这种解读的基本学理思路如前文所述,而在著作的内容框架和体系安排上,则主要表现为:第一,清晰的历史纵深感,即以历史时代为基本线索,按照基本代表人物、派别、社会运动和思潮所出现或发生的时间为序,以编年体的形式但却在内容安排中把上述各个研究对象置于深刻而厚重的历史背景之中来进行叙述和分析。在这样的书写方式中,我们不仅能够很清晰地获取一份英美式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线索(正如该书最后一页中的“马
8、克思主义谱系”中所开列出来的一条线索清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展现的那样),而且也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如何自19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历了恩格斯和第二国际时期、苏联和东欧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含法兰克福学派)时期以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时期(在2007年出版的该书英文第4版中,最后这一部分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第二,强烈的国别化意识。在本书的编排中,麦克莱伦体系安排的另一个侧重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书写成了各个国家或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马克思思想的“重新发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