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90947
大小:74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9
《浅论周宋油田剩余油的挖潜及下步发展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周宋油田剩余油的挖潜及下步发展策略摘要:针对周庄-宋家垛油田储层的严重非均质和复杂小断块的地质特点,在稳产过程中,通过油藏精细描述、构造精细解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等研究,采取滚动与调整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增加地质储量,另一方面利用多种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善高渗层剖面,挖掘中低渗透层潜力,提高开发水平。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油田递减,实现了老油田的稳产。关键词:复杂小断块、剩余油、微构造、挖潜、周宋油田周庄-宋家垛油田(以后简称周宋油田)截至2005年11月底,周庄油田综合含水为47.5%,采出程度为19.41%;宋家垛油田综合含水为86.2%,采出程度为15.55%
2、。全油田被吴①大断层分成靠西北和东南两大部分,其中吴①断层边缘引发的数10条小的断层又将该油田分为了11个小区块,面积小的有0.1Km2,油层主要分布在K2t1,Ed1两个层系,是比较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田。1、开发简况周宋油田是“八五”期间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已探明含油面积3.1Km2,地质储量753*104吨,可采储量229*104吨。截至2005年11月底,周宋油田共有油井60口,开井43口,累计产油量124.48*104t,周庄油田综合含水为47.5%,采出程度19.41%,采油速度1.73%;宋家垛油田综合含水为86.2%,采出程度15.55%,采油速度1.00%。(表1-1)
3、表1-1周宋油田2005年11月各区块开发简况区块地质储量(104t)油井数(口)油井开井数(口)日产油(t)综合含水(%)累计产油(104t)采油速度(%)采出程度(%)周3674.05318.958.319.240.9326.00周5113.0216.200.531.744.10周3197.09622.591.823.050.8523.77周32-1120.07317.193.918.290.2515.24周43256.0171491.662.624.631.319.62周4156.04314.493.710.780.9419.25周4433.0312.496.510.040.2
4、730.432、剩余油分布的类型2.1靠近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形成的剩余油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对油藏构造、储层的认识程度也逐渐加深,特别是在断层复杂的周宋油田,由于对断点组合和油藏构造的重新认识,主控断层均有不同幅度的外推,受三角洲前缘沉积相的影响,靠近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储层较厚、发育较稳定,而现井网采油井一般位于构造腰部或相对较低部位,对断层附近储量控制程度较差,进而形成剩余油的局部富集区,这种基于地质精细研究而认识的剩余油富集形式是目前周庄、宋家垛油田挖潜的主要方向之一。2.2因储集层纵向非均质性动用不均形成的剩余油由于构造的复杂性和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的影响,主力油田主力断块优质储
5、量已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期阶段,平均综合含水96.5%,采出程度30%,剩余油高度分散。一批中低渗油田仍然面临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完善井网难度大的矛盾。由于研究手段和工艺技术的限制,对剩余油的有效挖潜还不能得心应手,加上井况差和后备储量接替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油田的稳产。(参表1-1,表2-1)表2-1周43块2005年11月单砂体动用状况表项目油砂体k2t11-1k2t11-2k2t12-1k2t12-2k2t13-1k2t13-2地储(104t)57.251.151.359.323.213.9采出油(104t)1.372.555.758.802.620.85采出程度(%)2.
6、404.9911.2014.8411.306.102.3井网难以控制形成的剩余油图2-1周31断块剩余油分布图尽管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井网,但是由于砂体平面不连续、不规则性,断层网络复杂,以及老区油田报废井、套损、待大修等原因造成的长关井对井网布置得影响,加之目前周宋油田又没有有效注水开发,特别是周庄油田周38、周36断块,形成了很大的一部分井网控制不到的剩余油,这部分剩余油占了可采储量的很大一部分。2.4由于初期采油强度大,油水界面上升不均衡,形成的剩余油宋家垛油田边底水体积较大,为弹性水压驱动,初期采油速度高,采油强度大,一般在5.0~18t/(d·m),平均采油强度高达10.0
7、t/(d·m)左右,导致油水界面上升速度加快,形成油水界面局部低部位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图2-2周43块K2t1第三、第四模拟层剩余油分布图2.5平面底渗透带控制的剩余油周宋油田在大的地质构造上位于苏北盆地。由于盆地沉积类型较多,造成了储层层间、层内、平面的严重非均质性,储层渗透率1×10-3~8000×10-3μm2,孔隙度12%~35%。由于储集层主要为次河道、河漫滩、河道间薄层砂体,存在许多受平面低渗透带控制的Ⅲ、Ⅳ类流动单元,驱动效果差,成为了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