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2365
大小:60.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1
《防火、防爆防、中毒安全培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O防火、防爆、防中毒基础知识空气:无色无味,成分主要为氮气(约79%)和氧气(21%)。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7%时,即可发生呼吸困难,低于10%时会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氮气: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不燃烧,空气中含量增加时会造成缺氧窒息。 一氧化碳( CO)是一种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危险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极难溶于水。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2%。着火点约600℃,一氧化碳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冶金、化学、石墨电极制造以及家用煤气或煤炉、汽车尾气中均有CO存在
2、,在煤气生产(回收)、净化、输配、储存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都有发生煤气事故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生产检修阶段。(1)CO的毒性 煤气中毒有时也被称为一氧化碳中毒。由于CO具有多种引起缺氧的作用,其与血红蛋白(Hb)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的能力要比O2与血红蛋白(Hb)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能力大200~300倍,阻断了血液输氧,是煤气中毒的罪魁祸首。我国作业场所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3(24PPM)61ppm=0.8mg/m3防护救护知识轻度煤气中毒 中毒者与一般正常人区别不大,但心跳加快,精神不振,出现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情绪烦躁等症状。可进行
3、吸氧休息或直接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中度煤气中毒中毒者一般出现两腿不听使唤,产生意志障碍或丧失,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严重煤气中毒 中毒者一般昏迷不醒,意志完全丧失,呼吸微弱或停止,脉搏停止等症状,中毒者处于假死状态。中度中毒和严重中毒人员抢救措施:发现中毒人员首先立即通知值班领导,切记盲目施救导致事故伤亡扩大。到现场抢救中毒人员时需佩戴空气呼吸器。 将中毒者迅速救出煤气危险区,安置在上风侧空气新鲜处,维持好现场。联系医院的同时人工呼吸法和人工按压法。 引起煤气着火的原因: 1、多数是设备泄漏煤气遇火而引起的燃烧,着火的地点一般在人孔,法兰,放散阀,阀门等处。 2
4、、煤气爆炸事故的同时也能引起着火事故。 3、停用煤气设备,管网动火时,没有采取置换通风、6检测及安全措施,而引起着火。 4、静电、雷击或电气火花遇上泄漏煤气而着火。 采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引起煤气爆炸的原因:1、煤气来源中断,管道内压力降低造成空气吸入,使空气与煤气混合达到爆炸范围遇火产生爆炸。 2、煤气设备检修时,煤气未吹赶干净,又未检测、化验,急于动火造成爆炸。 3、堵在设备上的盲板,由于年久、腐蚀造成泄漏动火前又未检测造成爆炸。 4、违章操作,先送煤气后点火。 5、强制供风的设备。如鼓风机突然停电造成煤气倒流,也会发生爆炸。 如何预防煤气爆炸: 为了防止煤气的
5、爆炸。首先,就要杜绝煤气和空气的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其次,要避免高温和火源接触爆炸性混合性气体。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送煤气前,对煤气设备内及管道内的空气须用蒸汽或N2赶净。然后用煤气赶蒸汽N2、并逐段做爆发试验,合格后方可送煤气。2、生产的煤气设备和不生产的煤气设备,必须切断煤气来源加堵盲板。 63、对要点火的炉子,需做严格的检查。如烧咀开闭器是否关严,有无漏气。烟道阀是全部开起,确保炉膛内形成负压。方可点火,然后稍开煤气待燃着后,再调整适当的位置。如点着火,火又熄灭了。需再次点火时。应立即关闭烧咀阀门,对炉膛内仍需做负压处理,待煤气吹扫干净后,再点火送煤气
6、。4、在已可靠的切断煤气来源的煤气设备及煤气管道上动火时。一定要检查、化验、检测、监测合格后方可动火。对长时间没有使用的煤气设备动火,必须重新进行检测合格方可动火。5、凡停产的煤气设备,必须及时处理残余煤气直到合格。 6、煤气用户应装有低压警报器和煤气低压自动切断装置,以防回火爆炸。 7、经验收合格后,投产设备送煤气前,除严格的按标准验收外,必须认真检查有无火源、有无静电放电的可能,然后才能按规定送气。 8、停送煤气时,下风侧一定要管理好明火。受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自然通风不良的空间,极易积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而导致中毒、火灾爆炸事故,或者由于氧含量不足而导
7、致窒息事故发生。一氧化碳的防护用品6防毒面具过滤式(净化式)防毒面具隔离式(供气式)防毒面具导管式防毒面具直接式防毒面具自给式呼吸器长管式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化学生氧呼吸器空气呼吸器自救器自吸式长管面具通风式长管面具有限空间一、实行“三不进入”即:1、无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进入;2、监护人不在场不进入;3、安全措施不落实不进入。二、实行“五必须五严禁”即:五必须1、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2、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63、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4、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5、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