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

ID:14495850

大小:3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9

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_第1页
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_第2页
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_第3页
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_第4页
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_第5页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二、内容与要求1.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的,一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其所涉及的主体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起着基础、支撑以及驱动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学科是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传质学、燃烧学、化学反应原理及其热力

2、学和动力学、多相流动力学、多相流热物理学、能源环境化学、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光化学、电化学等为基础,以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节能与环保、可再生与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为重点研究方向,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能源资源、航空、机械、化工、仪器仪表、计算机与控制等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重要特征。本学科包含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等8个学科方向。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使本学科成为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科学与应用技术体系。当前,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和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及其他新能源已成为本学科的三大主要任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促进能源结构向多元化的转移以及用能设备和系统的高效低成本化、集成化、自动化、洁净无污染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是一切生产活动的科学、文化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人

4、类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它又与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推动人类利用能源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加强和突出。2.博士学位基本要求3.硕士学位基本要求3.1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结构掌握动力工程机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训练,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领域的实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1)基础知识拓宽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学、力学、计算技术与实验技术等。(2)专业知识围绕研究方向和研究

5、内容,掌握进入科学研究前沿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如工程热力学、热流体力学、湍流多相流动、燃烧反应动力学、工程材料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固体物理学、微生物学、数值模拟、系统仿真、实验测量及信号分析技术等。(3)工具性认识围绕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深入了解相关工具的专业基础原理和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如流动传热仿真软件、动力学仿真软件、振动及强度分析软件、系统仿真软件等。(4)实验知识围绕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深入掌握实验系统设计方法、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完成于本学科相关的实验测试3.2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素养本学科硕士生

6、应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迎接国际性竞争,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能够胜任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教学工作。第一、具有本学科宽广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并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第二、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状况;第三、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地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工程应用价值的科研工作;第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

7、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1)学术道德第一、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依照学术规范,合理使用引文或引用他人成果,引用他人的成果不应构成本人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或核心部分。第二、引用他人的成果、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均应注明出处。引文原则上应使用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凡转引他人成果,应注明转引出处。第三、学术研究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只有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者,才有资格在研究成果中署名。第四、在学期间以所在学位授予单位名义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无论导师是否署名,均应经过导师的审核。第五、研究成果发表时,应以适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