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细则

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细则

ID:14486366

大小:4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9

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细则_第1页
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细则_第2页
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细则_第3页
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细则_第4页
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细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质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细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总则1、野外日常整理随时进行,当天取得的原始资料、图件应在当天及时着墨或输入微机。阶段性或单项工作结束后,须及时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补充完善。外业工作必须做到“三边一及时”的工作原则,保证所收集的地质资料准确无误。对原始资料及工作质量应及时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的“三检制度”。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普查工作收集的各种数据成果及文、图、表均进行数字化处理。日常整理按《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路规程(试行)》第34~40页规定执行。2、外业工作全部结束后,在野外进行短期的综合整理,以便及时发现外业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疏漏

2、,并加以补充完善,客观地反映矿床特征。经上级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转入室内工作。综合整理按《DZ/T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要求执行。二、实测地质剖面图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矿区地层、岩石、构造和矿体的赋存形态、数量、产状、规模,对岩(矿)石统一命名,确定填图单位。对填图单元的确定提供基础资料,为下一步地质测量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1、收集的资料实测地质剖面需要收集的资料为:剖面起、始点坐标;导线号、长度、方位、坡度;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基岩岩性、第四系岩性、矿层特征、断层、工程位置、地层及节理产状;各种样品采样位置、编号;重要

3、地物点等。2、剖面绘制根据收集的资料,按坡度展开法绘制实测地质剖面图。图上除反映上述收集的内容外,还需反映图名、比例尺、责任栏、图例、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各种样品采样位置、编号等。对各种样品应及时校对、称重、登记、填送样单等内容,及时送总队化验室进行测试工作。三、探槽素描图探槽施工的目的主要是揭露矿层,控制矿体的赋存形态、数量、产状、规模;采取各种样品,对矿石质量进行了解,确定工业价值,为下一步开展地质工作和工业利用提供地质依据。编录前(或后)应将探槽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1、收集的资料探槽施工及编录需要收集的资料为:探槽起、始点坐标;导线号、长度、方位、坡度;地质

4、界线、地层代号、基岩岩性、第四系岩性及深度、矿层特征、断层、工程位置、地层及节理产状;各种样品采样位置、编号等;对各种样品应及时校对、称重、登记、填送样单,及时送总队化验室进行测试工作。2、素描图绘制根据收集的资料,按坡度展开法绘制探槽素描图,素描图只素描一壁一底。图上除反映上述收集的内容外,还需反映图名、比例尺、责任栏、图例、样品测试结果表、垂直标尺、水平标尺等内容。四、钻孔柱状图钻孔施工的目的主要是揭露深部矿层,控制矿体的赋存形态、数量、产状、规模;采取各种样品,对矿石质量进行了解,确定工业价值,为下一步开展地质工作和工业利用提供地质依据。钻孔编录前应对施工记

5、录、岩(矿)芯标签进行检查,确保施工记录、岩(矿)芯标签的孔深、进尺、岩芯长度、回次号等数据准确无误。检查完后应将每相岩芯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钻孔质量遵循《岩芯钻探规程》的规定要求执行。1、收集的资料钻孔施工及编录需要收集的资料为:钻孔孔口坐标、终孔深度;钻孔名称、编号、钻孔方位、倾角;钻探班报表、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简易水文观测记录;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基岩岩性、矿层特征、断层、岩(矿)层及节理的岩芯轴夹角;各种样品采样位置、编号等,对各种样品应及时校对、称重、登记、填送样单,及时送总队化验室进行测试工作;文字记录、化学样品采样原则上应按回次进行,编录

6、时及时计算回次采取率、分层采取率,室内应及时计算出8m岩(矿)段采取率、分层采取率等。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测量数据等记录在“钻孔原始记录表”中。对各种样品应及时校对、称重、登记、填送样单,及时送总队化验室进行测试工作。2、钻孔柱状图绘制根据收集的资料绘制钻孔柱状图,图上除反映上述收集的内容外,还需反映图名、比例尺、责任栏、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表、样品测试结果等内容。五、实际材料图实际材料图的填绘目的主要是全面详细研究测区内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的分布形态、数量、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等。为下一步探矿工程的布置、资

7、源量估算提供地质依据。填图过程中应对特殊地质现象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存档。1、观测路线根据确定的填图单元从实测地质剖面两侧依次进行外业工作,观测路线应布置在沟、梁、崖等地层出露条件较好的地段,寻找石墨富集地段为原则。路线间距一般为100m,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可放稀至150~200m。观测路线沿走向追索时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矿层顶底界和矿层变化情况;观测路线沿走向穿越时可根据露头分布情况灵活布置,以控制矿层顶底界、地层岩性、产状变化情况和各种地质现象的观测记录,每条路线的观测记录应具有连续性,不得有漏记现象出现。2、地质观测点及记录以追索法填图时地质观测点应

8、布置在矿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