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

如何从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

ID:14459298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8

如何从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_第1页
如何从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_第2页
如何从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_第3页
如何从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_第4页
如何从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从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从教材中吸取写作的滋养  摘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现有文本为基础,在作文的拟题、立意、技法、语言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很多行之有效的写作范式,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为一体,既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又解决了作文教学的痼疾。促使学生重视课文,乐于写作,提高了课堂作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用教材;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11-01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出一些学生易学易用可借鉴的捷径或模式,写作教学定能事半功倍。在学生的词汇量与生活积累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写什么的

2、问题,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写的问题上。我认为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现成的教材中学写作。下面将我平时教学中积累与借鉴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1.从课文中学拟题  拟题,永远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标题也是文章的眼睛,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标题可谓异彩分呈。或直奔主题,气势逼人,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我的信念》;或托物言志,巧用修辞《海燕》《丑小鸭》《大自然的语言》;或意境深远,含情脉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孤独之旅》;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唐睢不辱使命》……  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

3、在导入新课释题之时,我着重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写文先抓题的道理。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同时我也补充以最新的诗词拟题法,悬念拟题法,修辞拟题法等新颖的拟题技巧,就这样点面结合,在自命题作文课上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随性而作,拟出了很多颇具吸引力的好题目。例如《一碗牛肉面》《项羽新说》《春天就在冬天的身后》《轻叩记忆的门》等许多夺人眼球的好题目。  2.从课文中学立意  意旨犹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则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堕五里雾中。作文构思

4、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余映潮先生曾就此写过文章《一课三学:的作文技法》使我很受启发,此文记叙在前,抒情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议论借文中故事的意义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而在立意上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这种"人生经历+人生感受"的两段式结构是写作的基本结构,叙议结合,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旨,学生易学易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用四次背影的描写,极其自然的体现了在乱世之中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对这些构思精,立意深的课文,在教学时则不必面面俱到,选其最

5、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选好依据的文例,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3.细笔描摩  也叫工笔描画。就是用细腻的手法精细地描绘景物,或刻画人物,使描画的对象毫发毕现,逼真的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对小山的描写,就采用了工笔的描绘方式,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细看,一笔笔细描。既写了小山银色的白,"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又描写了小山的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

6、的肌肤",写的那么秀美动人,在色和态的描写中写出了静中的动。小山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样",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工笔的细腻描绘,将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与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美融为有机的整体,创造出"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有幸一览老舍这位文学巨擘的艺术风范。这也印证了一句俗语"于细微处见精神"。  4.巧用映衬  映衬是指为了描写某事物,往往特意利用其他事物作陪衬,虚实相生,烘云托月。即使写作的主体形象

7、花墨不多,也会因为周遭的烘托,显得特别光彩照人。如《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要赞颂的是莲,却巧妙地运用了以宾衬主的手法。文题是"爱莲",开篇却不提"莲"字,而是从花的总类"草木之花"写起,若即若离,本来是"独爱莲",起句偏说可爱的花甚多。可见作者运用映衬手法的笔功,作者没有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出莲的高贵不凡。通过"菊"和"牡丹"二花的映衬,凸显完美高大、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使人魂动神移,心之所向。莲的高洁与牡丹的庸俗一一展现出来。菊与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采取逃避隐居的态度,而莲敢于直面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其高洁的品行与节操。一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