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56034
大小:161.5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8-07-28
《南通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通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前言为实现南通市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依据《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南通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主要涉及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五个方面。—44—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五”时期,是全市社会事业发展最快、投入最多、成效最明显的五年,公民分享社会
2、公共服务的机会增多,公平合理性增强,城乡差距及与江苏发达地区的差距缩小,各项目标顺利实现,主要指标在全省排名前移,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一、人口素质明显提高1.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南通市现有户籍人口770.86万,较“九五”期末减少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逐年负增长;计划生育率年均达到98%,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性别比保持正常水平,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7.38岁(其中男性74.18岁,女性80.39岁),较“九五”期末增加2.5岁。2.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备。义务教育高标准实施,小学、初中阶段入学率均
3、达到100%,小学、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22%;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速度加快,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4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1%;高等教育初步实现大众化,毛入学率已达40.87%,南通大学组建成立;学前、职后、特殊教育的普及率及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劳动力素质大为提高。3.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44—2005年底,我市现有人才总量51.3万,较“九五”期末增加19.5万,列全省第4位;人才密度由“九五”期末的每万人406名上升到每万人660名,居全
4、省第六位。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级、中级、初级结构的比例为5.6:33.1:61.3;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24.3万人,占47.36%;人才的年龄结构和产业分布趋向合理,35岁以下占52.6%,45岁以下各类人才在整个人才队伍中占比逐年提高,已上升到74.8%,三次产业人才占比为13.1:58.65:28.17。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拥有国家、省级突出贡献专家81人,市级拔尖人才60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82人。4.公民民主法治意识大为提高。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加强,以民主选举、民主
5、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居)民自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分别达到24.6和40.5%。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公民的道德水准普遍提高,“诚信南通”正在构建。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1.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384元和5501元,是“九五”期末的1.6倍和1.5倍。恩格尔系数由“九五”时期的45%下降到39.4%,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城镇、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9
6、.14平方米和49.62平方米。2.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44—文化江海行”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用户总数突破120万户,比“九五”期末增加75万户,村组联网率达100%。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体育运动场馆等公共服务场所不断扩建和翻新,更俗剧院、博物苑新展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启用,城市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馆等开馆,环濠河博物馆群基本形成。全民健身体系初步形成,社会化群众体育网络建立,体育馆场馆设施取得历史性突破。体育会展中心等重
7、点项目正在建设中,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体育人口由“九五”期间的40%上升到超过45%。获得省十六届运动会承办权,体育人才输送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世界冠军人数达到13位(新增3位)。3.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农村改厕工程全面启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完成了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1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73%,环境质量位于“全国污染控制较好的城市”前列。三、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城乡疾病预防控制的机构建
8、设与能力建设加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153.998/10万,市疾病控制中心新建工程进展顺利。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44—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与预防之间、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基本做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县级医疗中心和预防中心形成;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加强,农村社区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