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纵横家与三晋风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纵横家与三晋风尚2008年第4期(总第146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哲社版)JournalofMuda~iangNormalUniversityNo.4,2008TotalNo.146纵横家与三晋风尚巩洁(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战国时期,纵横家兴起,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纵横家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也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底蕴相联系.[关键词]战国时期;纵横家;三晋[中图分类法]K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1003—6121(2008)04—0058—04一,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活动情况纵横家兴起于战国时期,是一
2、个专门研究外交策略和游说术的群体,在战国时代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学术被称为纵横术,因其倡导的是"合纵""连横"两种外交策略,这两种外交策略被看成是成就功业之道,并称"纵成必霸","横成必王".[】据韩非子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2]这两种策略是针对兼并中的诸侯"吞并天下"和"力保自存"两种要求提出的.自战国时代成为一切外交策略的统称.纵横家提出的这种外交策略适应了当时的需求,因此在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影响可谓超过了其他各家,他们操纵着各个诸侯国问的战与和.《战国策》中讲到苏秦说服六国联合抗秦,有这样的评说,"故
3、苏秦相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未烦一兵.未战…,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纵.故日:'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3]这段话可能有些夸张.但反映了纵横家及其谋略在当时的影响,孟子的话对此也是一个证明.他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后世也有对纵横家"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5]的称誉.二,纵横家活跃的背景分析纵横家的影响虽然十分巨大,可是它只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特定产物.这与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及文化底蕴相关.纵横家虽说是兴起于战
4、国,但其渊源则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班固《汉书?艺文志》载."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是说纵横家是源于行人这一官职.此官职初设于西周.有大小行人之分,"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l7是专门负责周王室与诸侯和少数民族问的朝觐聘问的外事之官.从行人最初的职事上看.与在战国时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操纵各诸侯国外交的纵横家关系不大.但到了春秋时期.行人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纵横家的前身.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力量极大地增长,纷纷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日渐削弱,"礼乐征发自天子出"的形势已不
5、复存在.由于各诸侯国独立性的增强,均设立了从事外交活动的官员,《孟子?滕文公下》称之为"通使之官".如果说西周时的行人是兼职者.那么春秋时则已成为专职人员,他们在国内掌管宾客之事,遇事则出使负责交涉,成为纵横家的前身.那么为什么只在战国时期才出现了纵横家呢?从表面上看,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格局十分相似.都是"礼乐崩坏",诸侯争战,但其中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诸侯国力量不断增大,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日渐丧失,然而尽管周礼已渐遭破坏,但它不可能使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观念顷刻消除,诸侯在争霸过程中虽僭越周礼,
6、但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诸侯之间也还比较信守彼此结下的盟约.即还遵守着"信义".而其时各大诸侯国之间势力均衡,轮流称霸.彼此间形成了一个多极力量相互制约的战略格局,还没有哪个诸侯国能担当起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当时那些大的诸侯国最大的追求就是争当霸主.在这种情形下,那些行人游士们只能做一些小的交涉活动,没有后来在战国时期纵横家在各诸侯国奔走,出权谋使计策的历史舞台.比如春秋时期.在晋楚争霸之时,由于二国实力相当.谁也无法彻底打败对方,只是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双方都感到精疲力竭.这时宋国的执政华元,第一次约合各国签订"弭兵"盟约.却遭到楚人的破坏,没有成功.
7、公元前546年.经过宋国的新执政向戌再一次奔走努力,终于使第二次弭兵大会在宋国都城外如期举行.从中可见当时活动的一斑.且当时的士人处于贵族阶层的下层.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所受的却是传统的宗法观念和礼治教育,使其思想受到严重禁锢.也使他们的行为受到很大的束缚.这种情况到了战国却有了很大的变化.战国时期,大分化大动荡的形势更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宗法制已经瓦解.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无任何制御天下的能力.原来在春秋时期受到束缚的士获得了解放.投身于政治舞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意识,最后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原来维护宗法礼制的"孝","悌","
8、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