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44162
大小:4.22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8-07-28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100大文明傲视世界 组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100大文明傲视世界组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官僚由民间考选产生,其完备形态便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此制被称之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先导。”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作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论坛”,提出新论断“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令听众耳目一新。 隋唐至明清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使朝廷与平民对接,较之“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末百余年间,进士及第者来自三代无功名家庭的,多达六成,这比世袭贵族政治无疑更优越。“科举制
2、最重要的功能,是促成一个不靠出身而以考试入流的官僚阶层取代世袭的封建贵族阶层。” 科举制也有其限定性,比如有考试能力的多是有田土、遗产、坐收地租者,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是少数。其流弊在于助长了读书做官、升官即得荣华富贵的社会风尚,以及引导士人以经史为唯一学问,使科学技术等实际知识不入社会文化主流。 明清两代科举极盛,而八股取士等积弊渐深,至清末,科举内容及考试方法也更加迂腐。顺应朝野“废科举”呼声,清政府于1906年停止了各级科举考试。 清末废科举的建设性目标是兴办西式学堂,而西式学堂实为西方文官
3、制的养成所。“清末力主废科举的人士多不知晓,西方文官制是仿效中国科举制的产物。” 最早将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的,是13世纪来中国的马可·波罗。1570年到1870年的300年间,用外文出版、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达120余种,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制的公平与平等表示折服。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称科举制是“中国赠予西方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对欧美的制度文化影响深远。 1835年,长期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指出:如果哪一天,我们全英国也能采用这种方法选拔官员,那么对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社会产生
4、的正面作用和影响,将要大于火药和指南针。 在中国科举制影响下,英国于1870年颁布法令确立文官考试制度,成为欧洲楷模。自马可·波罗以后的西方人士关注科举制,是因为同欧洲中世纪以来实行的“恩赐官职制”相比,“科举”(英文译公务员考试)有明显的优越性。今人应当让公平、公正、公开的选官制度精义重现辉光;今日参考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以建立公务员考试制度时,切不可数典忘祖,一定要认真总结并弘扬中华文化固有的选贤与能、政权向庶民开放的传统,抑制以恩荫授权的世袭制流弊。科举制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1905年后中国再无状元历
5、史上,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而殿试第一名才称之为状元。所以,严格来说,今天的状元,与历史上的状元已非同一概念。事实上,翻阅北京教育史你便知道,1905年起“状元”便已被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自隋朝实行以来,科举制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啥时候废除的呢?光绪31年,即1905年清政府宣布,从第二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于是,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连同“状元”一起,被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从这个意思上说,1905年之后,中国历史上便再没有状元了。
6、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话说1904年,具体日子是7月4日,这天的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殿试。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六百余字。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产生了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那么,最后一次科考的考题如何呢?来看一下。考题分三场,题十三道
7、,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场]史论五篇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
8、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