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36771
大小:4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8
《(自创)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开题格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广 西 师 范 大 学 漓 江 学 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系: 中文 专 业:对外汉语姓名陆岚岚学号200813000305论文(设计)题目选题缘由卞之琳可谓是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他对现代诗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格律”诗方面。由于他受西方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他跟同一时期的诗人在抒情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将从卞诗来对它的抒情进行一个研究,从而对卞诗以及诗歌总体上的一个研究,来探讨卞诗的与众不同。研究综述卞之琳的诗歌“融古化欧”,多方面的结合西方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古典
2、诗歌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诗作具有“思辨之美”。由于时代以及卞之琳自己本身的原因,对于卞诗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直到八、九十年代,卞诗的研究可以说达到一个高峰,并且拓展了研究领域。从目前来看,卞诗研究主要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其创作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受到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如:许晶晶《论卞之琳诗歌中中国传统诗歌同西方象征主义的交融》(《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从所受的影响和中西方诗歌的相同之处描述了卞之琳诗歌多接受以艾略特和瓦雷里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的影响,
3、使其诗歌具有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质。邓丽娜《新诗的古典回响——论卞之琳现代诗的古典意蕴》(《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年第4期)从对古典意象的传承、古典意境的化用、古典表现手法的熔铸三方面说明卞之琳诗歌对传统诗词的多方面的继承与巧妙的融合。李怡《卞之琳与后期象征主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一文说到:卞之琳、何其芳、戴望舒都倾向于将西方的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固有的诗歌传统互相印证,求得中西融合。因而,西方象征主义诗人如波德莱尔、魏尔伦、瓦雷里等,中国晚唐五代诗人如温庭筠、李商隐等都是他们认同的对象;但仔细分析起
4、来,冷静、矜持的卞之琳却是与戴望舒、何其芳颇有差别的,波德莱尔、魏尔伦的忧伤虽然是进入他初期的创作,但从整体上来看,促使诗人艺术成熟的还是以叶芝、里尔克、瓦雷里、艾略特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这就使卞之琳的诗歌里透着古典美还有西方的现代美,使其多方的融合。二、卞之琳的“智慧型”诗歌金克木称卞之琳的诗为“新智慧诗”。如龙泉明、汪云霞《中国现代诗歌的智性建构——论卞之琳的诗歌艺术》(《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从诗艺途径和方式两方面体现了卞诗的智慧诗的建构。乔力《“新的智慧诗”——说卞之琳诗及他的《车站》》(《名作欣
5、赏》,2006年第8期)主要通过对《车站》的分析,在象征和意象两方面描绘诗中所暗示的深邃的哲理。张杰宇《“智慧之美”:卞之琳诗歌的“智性化”特征》(《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从“智性化”特征的核心、组成与表达等方面对卞之琳智慧诗的探讨。王泽龙《论卞之琳的新智慧诗》从感性和智性的融合和“非个人化艺术”等研究。三、卞诗诗歌创作历程和艺术风格主要研究有:刘侠《论卞之琳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通过师承“新月派”,后受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来体现卞诗诗歌创作的风格和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创作历程。
6、蓝棣之《论卞之琳诗的脉络与潜在趋向》(《文学评论》,1990年01期)主要对卞诗的创作阶段研究。而杨晓瑞,白薇《古典的突围——从前期诗歌创作看卞之琳心路历程》(《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主要通过古典精神为核心对卞诗进行研究。四、卞之琳诗歌的语言和音韵角度创新之处综上所述,,卞诗研究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针对起诗歌中的抒情特色来进行研究的,并不是很多。所以,本文将着重在抒情方面的“冷”来对卞诗进行一些探讨,希望对今后诗歌的发展创作在抒情方面的一些创新以及对文学新的审美价值借鉴。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方法、步骤提纲(需
7、要非常明确的提纲,至少需要二级标题,有完整题目,提纲逻辑顺畅)提纲的详细思路参考文献一、书籍[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蒋登科主编.中国新诗的精神历程[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08.[3]刘祥安.卞之琳在混乱中寻求秩序[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7.01.[4]萧映.苍凉时代的灵魂之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5]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8.[6]杨匡汉.中国新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8、2005.02.[7]孙玉石主编.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1二、论文(一)硕博论文[1]董燕.论卞之琳诗歌的“非个人化抒情”策略[D].安徽师范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