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ID:14436665

大小:2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8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_第1页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_第2页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_第3页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_第4页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_第5页
资源描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个有血有肉的矛盾个体--真正的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晚清理学的代表人物,学术服膺程朱,不弃陆王,治学热衷天理,执著心性,平生谨严自律,素以理学治军,然他却被认为认为生性笨拙。镇压太平天国,让他毁誉参半。他既是封建王朝的卫士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发韧者。关键词:曾国藩;理学大师;天生笨拙;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引言:其实从许多角度来讲,曾国藩几乎是一个几乎没有被书写和挖掘的人物。市场上写曾国藩的文字很多,百分之九十却是“成功学”一类,“成功”虽然没有什么不好,无乃太单调乎?在这篇文章中,我用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个立体的曾国藩,一个由矛盾构成的个体。在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初接触曾国藩时,他不过是

2、个挺没趣的老头,长得土头土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女人。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写的一大堆絮絮叨叨无比唐僧的家书,走进接触,发现这是个有趣的老头他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他老人家做穷京官,成天为了钱发愁。他生性愚钝最后却成为心学大师。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让他毁誉参半。曾国藩生性笨拙,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考证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的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曾国藩的几个兄弟,虽然也都十年寒窗,却没有一个人达到举人的功名。曾国藩本人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了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比较他同时代的名

3、人,他的平庸一目了然,小他一岁的左宗棠,十四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李鸿章也是十七岁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启超更是天资超迈,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屡屡不留情面的批评他“才短”,“欠大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庸才最后却是晚清的顶梁柱,曾国藩身上的精明与笨拙并不矛盾,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非同一般的理学大师。说起来理学,理学发展至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无论是抽象思辨还是理论建树,都远逊于宋明,就学术影响而言,已非主流。

4、但是,晚清理学更为看重理学的实用价值,所提之忠孝廉洁、仁义礼智,所倡之修身养性、进德修业,社会影响深入人心,实际效果远在玄谈“理气心性”之上。相较于宋明理学,晚清理学这一特质可谓别开生面。与宋明理学家偏重建构理学思想体系相比,曾氏理学缺乏系统的形上思辨与学理创新,这是其所短;但若站在晚清社会巨变、救亡图强的历史大背景下看,曾氏理学讲究适时而变与体用合一,追求修己与治世、性功与事功二合为一,将理学与经世致用紧密结合,则是其所长。确切地说,曾国藩的理学思想是铸就晚清理学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术和社会的双重价值。曾国藩论“心”。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对心的省察涵养是理学工夫论的核

5、心。曾国藩非常重视“心”的价值,分别从心与理、心与气、心与性、心与物、心与境、心与欲等方面探索己心,并于心理关系上,反对心不入理;心气关系上,察觉心气难拆;心性关系上,讲究存心复性;心物关系上,追求游心物外;心境关系上,强调不迁于境;心欲关系上,主张洗心去欲。为求己心存而不放、定而勿动、安泰戒馁、守一无贰,提出了居敬、主静、慎独、思诚四项功夫,以期分别求得心存、心定、心安、心专,全面提升修心境界。曾国藩论“人身之气”。儒家先哲论气多贯通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曾国藩兼宗孟子、朱子、王夫之,以人身之气上达于天地之间,下至于安身立命,一边尝试体会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自然规律,一边从天地之气

6、中寻找仁义、刑政的本质依据,并逐渐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人身之气,坚持认为人离气则无形,事离气则难举,人身之气既无违气化自然,又尤其需要善养。可以肯定,曾国藩对“气”的重视,丝毫不逊于对“理”的探求;所论人身之气不在形上,逻辑上与孟子、朱子一致,与王夫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曾国藩论“理势关系”。理和势是中国哲学关于历史观的范畴。曾国藩所论之“势”主要是指时势、形势,也理解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状况,对“势”的认知与推崇遵循“重势——识势——因势”及其逻辑展开;所论理势关系承袭王夫之,讲究理势合一,明理因势,以势为主,认为顺势则明理,逆势则悖理,不存在违理之势,亦不存在悖势之理,因而有别于程

7、朱一派以“理”定“势”。曾国藩论“命”。曾国藩对命的理解常被研究者理解为宿命论。其主要依据是曾国藩的命定、命限言论,比如“天下事由命不由人”。事实上,这类言论不是曾国藩关于命的本质理解。曾国藩论命从敬、畏、知、顺四个层面展开,因敬而畏,因畏而知,因知而顺,是曾国藩对命的基本态度。其中,知是贯通天人的关键,知则顺天达命,无知则逆天非命。这就是说,命是必然的,也是可知可为的。当然,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样,曾国藩的命定、命限言论对命之难以尽知尽为的感叹,既无可否认,也难以厚非。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