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去读新诗《我爱这土地》

如何教学生去读新诗《我爱这土地》

ID:1443563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1

如何教学生去读新诗《我爱这土地》_第1页
如何教学生去读新诗《我爱这土地》_第2页
如何教学生去读新诗《我爱这土地》_第3页
如何教学生去读新诗《我爱这土地》_第4页
如何教学生去读新诗《我爱这土地》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教学生去读新诗《我爱这土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教学生去读新诗《我爱这土地》西昌市经久中学—蔡莉华曾经读到过北大一位教授的文章,他将欣赏新诗的角度分为五个元素:押韵、分行、意象、情境和风格。我基本同意上述的说法,但认为“押韵、分行”的提法似乎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我将之改为“节奏”。那么,在教学中,我从4个角度来带领学生去欣赏一首现代诗歌。——节奏、意象、情境和风格。一、节奏。新诗的节奏,在外在的形式上,不仅表现为“分行”和“押韵”,更主要的是表现为内在的情感节奏和语言韵律。譬如,散文诗就不分行,多数的现代诗也不押韵。我记得王小波批评某些翻译家刻意追求押

2、韵,把西方的史诗弄成了“二人转”。二、意象。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形象,很多也是物象。例如课文《我爱这土地》,其中抒情主人公的化身“一只鸟”,而“土地”、“河流”“风”“黎明”也各有其象征意义。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河流”与“风”出自于“土地”的母体,是相互关联的“母子意象”。至于有一位同学很细致地思索,认为“河流”可能与眼泪相关,风与抗争相关,我则在肯定其探索精神的基础上表示,诗歌意象的含义最好不要过于“坐实”,否则就不是诗的思维方式了。三、情境。这是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特别容易忽视的一个元素。我们总是以为诗歌是纯粹

3、抒情的。其实新诗也蕴含着“情节和意境”。《我爱这土地》中,鸟儿从歌唱、飞临土地、死亡、腐烂在土里,就是一个完整的情境,而后来的承转,回归抒情主人公“我”“常含泪水”,也深入到更深层的意境中去了。四、风格。到初三我才开始强调这第四点。指的是诗人运用特定的意象或者情境的习惯。譬如“土地”“黎明”之于艾青,“鹧鸪”“乡愁”之于郑愁予,宇宙凤凰之于郭沫若,麦地大海之于海子等等。诗人的风格,最根本的就是意象运用和情境营造的个人特点的体现。根据这四点上的课,从知识与技能上做得不错,但诗歌本身的赏析,尤其是语言的品味,这

4、节课还不是很深入。不过如“炼字”等的深层内容,和散文的学习倒也是相通的,不必一定作为诗歌的独特内容来进行教学。方法和过程为:一、导入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清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情终于喷发出来。他拿起笔写成了《我》,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

5、广为传诵。二、朗读三、分析重点:1、 意象(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2、 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结合语境,我们可知,“”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

6、持续不断、不畏艰险,指导生命的终结。“我”这只鸟不是白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3、 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

7、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

8、鸣啊!之所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莫送,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四、练习    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