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28570
大小:7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8
《南通体育中考全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通体育中考全新改革(1-26)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切实做好2010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根据《南通市中等学校招生体育考试改革实施办法(试行)》(通教发[2009]47号),近日,南通市招委会制定并出台了《2010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方案》。方案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要求入手,以切实增强该市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和运动锻炼能力,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重要手段和具体
2、措施,全新改革体育中考模式,为稳步推进、分步实施该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整体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方案在明确考试对象、考试时间等常规项目的要求上,重点就考试内容进行了全新改革,考试项目和考试方法进行了调整。方案规定,2010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学生需要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能(女800米、男子1000米)水平测试和毕业升学体育统考。2010年毕业统考项目为三项:一是必考项目。为50米跑;二是抽定项目。考生在体能类项目中抽签确定1个考试项目(考生从掷实心球、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中抽签确定1个考试项目);三是自选项目。考生在技
3、能类项目中自选确定1个考试项目(考生从篮球、排球、足球、支撑跳跃-山羊、五步拳中自选1个项目)。学生抽签和自选确定的项目必须在体育报考之前完成。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总成绩共计50分,并计入中考总分。其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平时体能(女800米、男子1000米)水平测试20分;毕业升学体育考试30分(共三项,每项满分为10分)。方案同时对考试办法、规则和细则、对病、残学生体育考试的处理办法、对优异成绩的考生加分办法和对申请免试、减试及缓试的考生处理办法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南通市区(崇川区、港闸区、开发区、市直学校)的体育考试工作,由
4、南通市招办统一组织实施。各县(市)及通州区的考试工作,由各地教育局、招办按照《2010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全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统一于4月底前完成。 2.学业水平测试 (1)测试科目: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和理化生实验等。 (2)生物、地理两科测试于每年5月在八年级学年段,由市统一命题,县(市、区)统一组织,学校统一实施。 (3)生物、地理测试成绩呈现方式为A、B、C、D四个等级,并作为学生升学的依据(两科卷面分值满分均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
5、—60分为C级,59分以下为D级)。凡被划定为D级的学生可在九年级补考一次(与八年级学生同考),成绩获60分以上者可改定为C级。 (4)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理化生实验等均按课标基本要求分学期由学校按照统一要求组织测试,测试结果以A、B、C、D四等级呈现,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相应项目评价。 3.中考科目考试6 (1)中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思品和体育。 (2)科目权重: 语文150分 数学150分 英语150分(其中听力、口语测试30分) 物理与化学并卷15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
6、思品与历史并卷100分(思品50分、历史50分) 体育50分。 以上科目合计750分。 (3)中考形式 ①语文闭卷,考试时长150分钟; 数学闭卷,考试时长120分钟; 英语闭卷,考试时长120分钟(听力、口语参加全省统一测试); 物理与化学闭卷,考试时长120分钟; 思品与历史闭卷,考试时长100分钟; ②体育考试(详见附录): a.考试内容: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体能素质类和运动技能类测试。 b.考试方法:分必考项目(指体能素质类)和选考项目(指体能素质和运动技能类)。 c.考试
7、形式:分学生体能与技能水平测试和中考体育考试两部分。 d.考试组织:学生体能与技能水平测试在七、八年级和九年级上学期,由学校按规定组织测试(占20分);中考体育考试在九年级下学期由各县(市、区)教育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占30分)。 (4)中考组织 ①考试组织:在九年级学年段结束时,全市统一命题,各县(市)和市区分别统一组织考试,全市统一组织网上阅卷。 ②命题原则 a.遵循课标:命题范围严格依据各科课程标准。重点考查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b.紧扣教材:试题中有一定量取材于课本,开发利用课本
8、资源或进行典型原题的变型。 c.重视能力:突出考查新课标要求的各项基本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学科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d.贴近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