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中水补水技术试验方案

太原中水补水技术试验方案

ID:14419842

大小:6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8

太原中水补水技术试验方案_第1页
太原中水补水技术试验方案_第2页
太原中水补水技术试验方案_第3页
太原中水补水技术试验方案_第4页
太原中水补水技术试验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原中水补水技术试验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太原中水回用于景观补水技术试验方案上海立源水处理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二零零九年七月6太原中水回用于景观补水技术试验方案1、试验背景1.1概述太原100000m3/d的市政污水处理厂,现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A标准,根据当地规划,拟对本厂排水进一步处理,使达到景观用水水质标准,回用于景观湿地用水。根据用途及污水厂出水指标,重点是解决水中N、P两项指标。原则是在保障中水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技术先进、运行稳定且低成本的方案,确保中水回用水质。1.2试验原水水质指标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

2、8-2002一级标准的A标准,其中影响回用的几项主要指标为:CODCr≤50mg/LBOD5≤10mg/LNH3-N≤5(8)mg/LTP≤1mg/L1.3处理要求根据回用目标,本项目出水满足《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中的C类标准,即:CODMn≤10mg/LBOD5≤8mg/LNH3-N≤0.5mg/LTP≤0.05mg/L62、试验目的及方案设计2.1试验目的(1)探寻技术先进、成熟,性能稳定技术方案;(2)确定最佳组合工艺路线及优化工艺参数,保证出水水质,并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2.2试验方案设计根据原水水质特点及用水要求

3、,我们确定选用以下工艺方案,并通过试验计算运行费用,从而确定最佳工艺组合方式。曝气生物滤池法及混凝沉淀法:曝气生物滤池+混凝沉淀(混凝沉淀+曝气生物滤池)A、试验构思:污水处理厂排水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及氮磷物质-,在进一步生化反应过程中去除有机物并达到脱氮的目的,但因一级A标准的出水水质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较低,常规生化工艺系统生物不易培养增殖,因此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曝气生物滤池充分借鉴污水处理接触氧化法和给水快滤池的设计思路,将生物降解与吸附过滤两种处理过程合并在同一单元反应器中。其处理有机物不仅依赖于生物氧化,利用滤料高比表面积带来的

4、高浓度生物膜的氧化降解能力对污水进行快速净化,滤料粒径较小且呈压实状态,在生物膜及滤料之间生物絮体的吸附作用下,滤层可以吸附、截留污水中极大部分的悬浮物,存在显著的生物吸附和过滤作用,可去除粒径较大,可吸附去除一些可生化性不强的物质。曝气生物滤池进一步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及脱氮,同时去除水中悬浮颗粒。采用混凝沉淀法,投加铝盐或铁盐混凝剂形成磷酸盐沉淀物,通过沉淀方式达到磷的去除效果。A、工艺特点:(1)曝气生物滤池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耐低温。运行经验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可在正常负荷2-3倍的短期冲击负荷下运行,而其出水水质变化很小。这一方面依赖于滤料的高

5、比表面积,当外加有机负荷增加时,滤料表面的生物量可以快速增值;另一方面依赖于整体曝气生物滤池的缓冲能力。此外,生物曝气滤池一旦挂膜成功,可在6-10℃水温下运行,并具有较好的运行效果。特别适合于寒冷天气地区。6具有生物氧化降解和截留SS的双重功能,节省了后续沉淀池(二沉池);容积负荷、水力负荷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所需基建投资少,出水水质好:运行能耗低,运行费用省。供气能耗在所有好氧生物处理的运行费用中占了相当的比例,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氧的传输利用效率很高,曝气量小,供氧动力消耗低。氧的利用效率可达20-30%。主要原理为:因填料粒径很小,气泡在上升过

6、程中,不断被切割成小气泡,加大了气液接触面积,加强了氧气的利用率。曝气量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1/20,为氧化沟的1/6,为SBR的1/4—1/3,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运行费用。曝气生物滤池水头损失较小,剩余污泥量少且容易处理,维护量很少,这都将保证运行费用较低采用自动化控制,易于管理。曝气生物滤池可采用完全自动化控制,管理非常简单。同时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并不复杂,因而也无需庞杂的自控设备,更无需大量的人员技术培训。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省。曝气生物滤池之后不设二次沉淀池,可省去二次沉淀池的占地和投资。曝气生物滤池占地面积仅为常规工艺的1/10—1/5。处理

7、负荷高、停留时间短,因而池容较小,基建投资比常规工艺节省至少20-30%。(2)V形一体化设备1)星形翼片隔板絮凝反应器对于常见的絮凝反应设备,主要是通过流道控制,改变水流方向和速率来进行絮凝过程的紊流控制,如复式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等工艺。此类絮凝工艺中,很难对流体局部涡旋进行有效强化控制,涡旋的能量利用效率不高。同时,涡旋的空间分布难以控制。因此,絮凝反应效率较低,反应停留时间较长,设备能耗高,占地大,抗负荷冲击能力较差。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反应池中增加导流机构的工艺,如格网絮凝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涡旋的空间分布以及局部涡旋强化,但

8、设备对涡旋强化控制缺乏有效性,并且对涡旋的局部强化控制及整体均匀分布控制很难同时达到满意的效果,设备对絮凝反应的紊流控制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