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

ID:14412508

大小:4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8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_第1页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_第2页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_第3页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_第4页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讲解词欢迎各位来宾莅临华侨博物院参观指导。华侨博物院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9月创办,先后得到不少华侨知名人士的资助,于1958年建成,1959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博物馆。华侨博物院现有《华侨华人》展、《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三个基本陈列,现有文物及自然标本等馆藏文物近万件、侨史实物2000多件。华侨博物院是全国及省、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华侨华人》由走出国门、侨民公民、辉耀历史三个部分组成。序厅:主题《大海》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

2、人。这是因为我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经由海路出国的,这里我们以大海表现华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船的背景是用立粉镶嵌、堆塑彩晶玻璃海浪墙,中间为细腻逼真的四件原木船模,是仿照清朝的“福船”设计制作的。这是铜版腐蚀出的世界地图,寓意华侨华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左右两侧是以福建著名的传统工艺影雕(影雕是福建惠安传统的石雕工艺。它所表现的画面具有细腻逼真、形态生动的特点。展厅这两幅影雕作品采用的是现代的电脑雕刻技术,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表现历史图片,分别代表出国与回国。这幅是1902年即将从厦门口岸出发的中国移民;这幅是1950年10月,一批侨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从美国乘船返回

3、祖国参加建设。背面这堵墙是传统的砖雕工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表示华侨华人是带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这里我们选取了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一段诗句,在大海深蓝色的浓雾里,一叶孤独的帆闪着白光,这一叶风帆,可以说是早期出国华侨的形象写照;它在这遥远的异地,在寻求什么?它抛下了什么?在那遥远的故乡。这也是我们这个展览想要回答的问题。请参观第一部分:走出国门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外友好往来的交通要道。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

4、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条陆上通道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加强了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对中国人了解海外,走出国门起重要作用。在文化交流领域涉足海外的佛门先驱,较著名的有:晋代的法显、唐代玄奘、义净和鉴真。唐代僧人鉴真,六渡东瀛终获成功。把佛教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随同他前往日本的有各种人才,他们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传播到日本。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州港。到了唐宋时期由于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以及准确掌握季风规律和指南针应用,这些因素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这副图展示的是1974年在泉州

5、后渚港发掘出土的宋代古船。到了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于1405年——1433年间(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曾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为华侨开发东南亚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刺激了更多的中国人移居海外。至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保存着纪念郑和的古迹。三保刀,相传是郑和船队在印尼爪哇的遗留物。1957年由印尼华侨蔡焕三先生捐赠。为寻求较好的生活环境而移居海外的中国人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农民和技能高超的工匠。14世纪中叶,中国陶瓷工匠到暹罗传授烧瓷技术,由此泰国著名的宋加洛瓷器的制瓷工艺流传至今。展柜里展示就是两件宋加洛瓷器。明朝中期,由于政府实行严厉的

6、海禁政策,视“侨民”如“弃民”,对违禁出海者施以酷刑力图阻止百姓下海。因为海禁、国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沿海人民民不聊生,纷纷冒禁出洋,中国沿海便出现亦商亦盗的武装商帮。林阿凤是16世纪下半叶活跃于闽粤沿海的一支海上武装商船队的首领。1574年(明万历二年)11月,林阿凤为躲避明朝军队的追剿,率战船62艘,士兵手、妇女儿童5000多人及谷种和生产工具等到吕宋岛北部的邦加斯南(邦汶兰)定居。明末清初,朝代更迭,政权交替,一些明朝将领在与清军作战失败后,率兵逃往东南亚等地。1659年,南明桂王即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的攻击下偕同文武官吏1400多人逃亡缅甸,这些部将的后裔逐渐繁衍成缅甸一个独特的群

7、体——桂家。19世纪西欧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掠夺殖民地资源需要大量劳动力。鸦片战争之前,列强就已经秘密在华掠卖华工出口,运往东南亚等地卖为奴隶。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在中国贩卖华工的行为合法化。(这是《中英北京续增条约》和《中美蒲安臣条约》)。此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招募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到国外做工的中国人,被称为“契约华工”,又被侮称为“猪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